70年?我们的住房质量能否保障?

黄炜炜 杨金枝2011-01-18 14:54:44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各地房屋质量频出问题,住宅安全成为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在房地产住宅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住宅质量日趋堪忧,个别开发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罔顾工程质量,给建筑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房地产建筑质量问题多多 损失乏人关注

    中房网: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房地产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但目前百姓更关心的是房价、走势等方面,关于住房保障,住房质量其实是更重要的方面,您作为这方面的资深专家,也一直在呼吁这个问题,我们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请您谈一下住房保障的意义在哪里?

    周磊坚: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人没有房子,所以大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没有房子的人住上房子,这也是现阶段的重点,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把住房先保障了,解决百姓生存的问题,国外也有这个阶段。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在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以后再过若干年,一个新的矛盾就将凸现出来,即房屋质量问题,将影响70年的使用期。

    要知道,我们大多数老百姓都是集半辈子的积蓄买一套房子,常规来说应有70年的产权期。但现实是,我们的房屋实际质量能否保证用到70年?就目前看,大量的房屋都存在 “未老先衰”的现象,交用20-30年后,许多楼都出现众多的结构质量问题,甚至已都成了危房,我们的住房保障矛盾就会以新的形势突出出来,那么谁来为房屋坚持不到70年负责呢?这是个很令人担心的问题。

    现在大批量地上项目,可是对质量把关、监控的很不够,房屋建筑结构质量很不令人满意。我一辈子就在搞质量, 1985年前,在中建一局抓质量,从1985年北京质量监督总站成立开始,直到退休至今仍在为质量奔波。1985年在北京组织了第一次全市质量大检查,我们查了530多栋楼,发现大量结构质量问题。虽然有许多问题的恶果不是即时就凸显的,可是当你购买的房屋,用了十几二十年后,出现结构质量问题时,找谁买单呢?

    建筑工程结构质量出了问题,不论是对购房者,还是国家损失都是巨大的。保守计算,我国一年竣工住房大概10亿平方米,按照全国平均建筑安装成本1000元/平方米计算,那就是1万亿。而按照这个建安费本来应该用70年的房子,如果只用了35年,这就意味着国家无形中损失了5000亿元,相当于报废了5000栋造价1亿/栋的新楼,非常遗憾的是,这一巨大损失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少有人研究。

    还不止这一点,市场上还有大批因为设计、施工质量不合格卖不出去的房子,而造成空房率居高不下,假如市场空房率达到8%,即有8000万平米住房空置积压,那么又有800亿建安费不发挥作用,这笔损失又该如何追责呢?这些建筑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后果,将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安定,因此强烈希望我们的经济专家们从这两方面加强研究,大声呼吁,而不要仅仅着眼于盖了多少平米的楼,容积率、性价比如何,利润多少……而是从长远利益思考住房保障的全面的深远的意义。#p#副标题#e#

    提高设计、施工、监理的专业水平 建立正确评优方法引导

    中房网:看到您列举的数字,真是触目惊心,现在的工程施工质量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谁该对这个问题负责呢?

    周磊坚:首先就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屋质量出了问题,房地产开发公司将是第一被告。而相当多的开发公司领导都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毫不内疚。
要知道开发公司不是只要把房子盖起来卖掉,赚到钱就万事大吉了的,由于地位的特殊性,必须对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

    在一个工程中,开发公司从项目可研、规划、设计、施工到全面综合验收,再到销售交用甚至是后期的物业管理,在这全过程中,开发公司是唯一从头到尾主持项目的责任人,理所当然要对项目负责。项目可研报告是开发公司做的,设计院是开发公司选的,施工单位是开发公司招标的,监理也是开发公司聘的,甚至厂家的产品也是开发公司订的,当然最终的主要收益是开发公司获得的,为什么建筑工程质量就不追开发公司的责任呢?可是现在大多数开发公司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责任之重大和严峻性,这种观点必须迅速改变提高。各房地产开发公司应树立对建筑质量总体负一辈子责任的理念。

    再一个大问题是,8年来,我们国家将“施工过程控制规范”取消了,只剩下纯“验收规范”,造成建筑工人在工程施工中没有强制性的规范从施工过程加以约束,国家放弃了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把重点放在质量验收上,一是验不准,二是死后验尸为时已晚。设计和施工中的结构质量问题正是工程短寿的主要凶手。

    “百年大计,结构为本。”

    一直以来,我国各省市都在评建筑质量优胜奖杯,但所有这些评选都是在竣工后才评的,鲁班奖更是竣工一年后才评,这完全就是“死后验尸”。评优的初衷是想促进建筑质量,可是这种评优方式实际上起了误导作用。竣工后评选只能看到建筑的外观,现在施工中流行一句话,“优不优,看装修”,只要装修的好,结构质量无所谓,结构再不好,一抹灰就看不见了,只要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用的多,工程够大,就容易评上优,而工程的根本——结构质量是完全看不到的,只能看资料,可是资料几乎大量在造假,这种评法只在中国有,而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只管结构,结构完了每换一个业主又会重新装修,所以,靠装修来评优真是本末倒置。记得某城市的一个创优小区,施工记录上对每一罐混凝土,对砂、石、水泥、水的过秤都有记录,而且都符合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误差不能超过2-3%的要求,可是到施工现场一看,连磅秤都没有,原来这些结构资料完全是人造的数据。可见,结构只看资料来评优能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用?所以,必须尽快恢复“施工过程控制规范”,从过程来监控结构施工质量,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手段。而现在没有过程控制规范,过程中质量出了问题,一是无人认真去查,二是没有了强制性过程把关执法的依据。

    中房网:造成现在工程问题频出,施工现场和设计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周磊坚:这首先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你可以看看,再大的工程,再大的建筑公司,在第一线作业的都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由一个工头领着,谈好了每个工多少钱就开始干,他们缺少懂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手上往往连施工规范也没有,只是会砌砖、会抹灰、会木工活,但是对施工规范知之甚少。对农民工也无法进行规范培训,有的城市曾经想办专门针对工地农民工的培训课程,免费培训,可是没有人来,因为只免了培训费,工资谁出?农民工干一天活领一天工资,不干活哪来得钱养家户口?而且盖一栋大楼要涉及五六十本规范、标准,培训从哪里讲起?而以前各建筑公司还有专业的建筑工人带着这帮劳务队伍干活,还是好些的,可现在全国七八级工全都退休作古了,连二级工都没有了,连建筑公司都是合同工、临时工了,已不再评工人等级了,没有了专业的建筑工人,施工现场靠谁在施工过程中指导农民工执行规范呢?

    再一个是国内的监理素质不高,往往把不好关。监理制度本身是好的,国外的监理很规范,监理公司属于学会,有学术的支持,也有专业的规范。但到国内就变了味,许多监理人员缺少施工专业知识,底子太薄。当前,国内的监理有一半是设计院退下来的,可是现在规划由政府审批,监理往往监不着,而结构设计是用大量电脑做计算,监理也无法过问,因此大多数监理能监到的只有施工阶段。但是设计院出身的监理原来只接触设计规范,计算出要多少钢筋几级混凝土,任务就完成了,根本不接触施工规范。而施工规范是为实现设计要求,如进料如何试验,如何出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如何计量,如何搅拌,如何运输浇捣,如何把关,如何支模,如何绑好钢筋等等,这本不是设计人员的事,如今设计人员要来按施工规范监理施工,还得从头学起,谈何容易。所以说,设计来监施工,隔行如隔山,往往监不到位。而即使是施工单位来的监理人员,也要看在施工单位是搞什么的,如果只搞计划、经济、后勤管理等,也一样不熟悉施工规范,把不了施工质量关。

    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更可怕的现象,就是开发公司只希望监理公司开绿灯,验收签字,只希望工程早交用早售房,如果某监理老让施工队伍返工,工程迟迟上不去,最后被开掉的可能是监理而不是施工队伍。有的开发经理对监理说,我付你们钱干什么,就是要你们给签字的,有的监理也想的开,反正签了字房屋有问题若干年内也不易显现,等十多年后出了问题,我监理都不知在哪里了,而如果地震震垮了房子,就更谈不上追责任了。所以,只靠监理来强化验收,不管过程控制,最后是很难顶住不验的。

    还有就是政府的监督已退二线,以前工程完工后,通过验收,拿工程质量验收资料去质量监督站换取工程合格证,然后才能出售。但是后期房子出现问题,开发商推卸责任:“是监督站验收了的!”于是全国的质量监督站成为被告,这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开发商赚钱却不用负责任,政府反而成被告。所以现在监督站退二线,目前执行的是由监理签工程合格证,监督站只是备案,出问题后监督站出面仲裁,监督站从一线把关变成了事后协调,当法官。而刚才还说过监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开绿灯问题,这样靠谁来真正对质量把关呢?建筑质量,尤其是结构工程质量当然下降。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我刚才也说过了,就是我们目前只有“验收规范”而废除了“过程控制规范”。2002年以前都是“施工及验收规范”,2002年开始将“施工过程控制”的内容从规范中全部剔除,只剩下“验收规范”的内容,把建国以来我们建筑业前辈总结的施工过程控制的一系列成功经验、所有条文一笔勾销,这是极大的错误,8年来,在我国已给建筑工程结构质量埋下了大量隐患。

    建筑工程怎么可以没有过程控制呢?没有过程控制只靠验收怎么可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呢?有人说,我们缩小验收批,就能进行过程控制,这是自欺欺人,拿混凝土或砖混工程来说,我们盖一层楼要做混凝土、砂浆的标准养护试块,而这试块要在标准养护室养护28天之后试压合格了,这一层结构质量验收才算合格,可是你看现在的塔楼结构,5天上一层,一层混凝土(砂浆)质量等28天标养试压出结果,现场已盖到第7层了,这样如何能控制建筑工程结构质量?

    过程控制取消,只靠验评标准把关,而评优方式又严重误导,再加上我们的国情现状,农民工为一线施工主力的现状,监理又难以真正把关,想提高建筑质量,非常困难。
#p#副标题#e#
    预控入手 过程控制把关 符合规范

    中房网:周教授,施工问题真是非常令人痛心,若想改变这些问题,提高建筑质量,我们有哪些工作可以做呢?

    周磊坚:关于提高建筑质量,我总结只有三句话,“预控入手,过程控制把关,符合规范”,若要建筑工程符合规范,必须对关键人物进行培训,而收效最快的做法就是“将规范讲到现场”。这是当初创“结构长城杯”的时候,找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项目的好坏关键在两个人: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他们必须懂行,加上有一批真能质量把关的质检人员共同把好农民工队伍的过程施工质量才行。以往讲规范,基本在课堂,逐条讲解,一本混凝土规范讲六天36小时,内容非常多,可是工地关键人物大都离不开现场,不能来,往往派一些无关紧要的人来听课,回去又难以传达贯彻。这种方式,听的也腻,讲的也累,效果还不好。自从我们开始创“结构长城杯”后,我们把规范拿到施工现场讲,凡工程已符合规范者,一概不讲,专挑工程中不符合规范之处分析讲解。结果,2~3小时的现场讲评,胜过36小时的学习班,而工地关键人物大都能参加,这些人一点就明白,立即行使职权,马上就改,立竿见影。凡能认真照办者,95%的工地结构工程质量迅速改观,规范真正得到贯彻。

    还有,我希望趁我现在体力还可以,愿意在各地区在现场无偿培训一批年轻的施工质检把关骨干,将工程质量要点、施工规范真正贯彻下去,培养一批懂规范、真正能在现场贯彻规范的年轻人。现在许多技术工人没有了,前辈的很多经验眼看失传了,到时候就怕是连工程出了问题,该如何改进都不知道了,我非常担忧。

    而我们正规大学教育中,施工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亟待改善。目前的施工教材也远远落后于现实,而且全国高校的施工课都已经没有多少人在讲了。据了解,有的名牌大学的施工教研室都没有人讲课了,如何教育学生?还有的施工教研室的老师讲了几年课都没有到过工地,只是从本本到本本。完全没有工地经验的教学是不行的,而我们现场有很多本本上没有的东西,没有实际经验,根本无法传授给学生。当今的教学如何能为建筑施工现场提供人才是个大问题。

    中房网:您的《建筑工程抗震结构施工质量把关要点照片集》面世后,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业内专家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周磊坚:这本书是我从北京和全国几百个工地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照片中精选出950张汇集成的,这些照片搜集了施工现场最主要的各种主要弊病,分类分章节做说明,这在全国还是第一份。《照片集》中对每一张照片都作了弊病讲解,还配上一些正确做法的照片加以对照,非常直观,而且通俗易懂,即使农民工也能看懂,并且适合开发、监理、监督、施工的各方人员,迅速掌握结构施工规范的要点。希望能够对主要结构工程规范的贯彻和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预控和过程控制起到促进作用。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