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回顾:中日建筑隔震技术交流会

2016-10-24 09:30:29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中房网讯 为进一步推动建筑隔震技术在我国的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建筑隔震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提高我国房屋建筑的防灾能力,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于10月24日召开“中日建筑隔震技术交流会”。中日双方专家共同就两国建筑隔震技术的最新进展、建筑隔震的设计方法、隔震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品质控制等内容发表精彩演讲。以为下演讲实录:

主持人(上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曹彬

  曹彬: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办,建筑结构杂志社承办的,中日建筑隔震技术交流会。我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副院长曹彬。非常荣幸主持今天的会议。为了进一步推动建筑隔震技术在我国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建筑隔震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之际,举办中日建筑隔震技术交流会,邀请了中日有关专家就两国建筑隔震技术的最新进展、建筑隔震的设计方法、隔震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品质控制等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达到建筑隔震技术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目的。
  我向大家介绍莅临会议的领导以及今天的演讲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孙英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郁银泉
  日本建筑学会隔震结构委员会委员、福冈大学教授-高山峯夫
  普利司通隔震产品开发部部长-芳泽利和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曾德民
  日本建筑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技术专家-关松太郎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曙光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所总工程师-邓烜
    
  首先,有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孙英致辞。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 孙英

  孙英:尊敬的周福霖院士,尊敬的日方专家,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 中日建筑隔震技术交流会,我代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本次交流会由标准院举办,建筑结构杂志社承办,是标准院建院60周年系列高端技术论坛的一项重要活动。1956年10月,为推动中国建筑领域标准级标准设计的创立和发展,中国政府主导成立标准院的前身国家建委标准设计院。60年来,标准院始终以服务国家工程建设,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己任,做出卓越的贡献。在建院60周年之际,标准院联合多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和行业组织,以已举办系列高端技术论坛的形式,纪念建院60周年,并真诚回馈行业,回馈社会。希望通过今天的论坛,大家就减隔震技术进行充分的交流研讨,并有所收获。
  大家知道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如何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建筑中应用减隔震技术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为此,住建部及各级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地震烈度8度及以上的地区,对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优先或强制采用减隔震技术。这为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相信随着技术发展与配套产业的完善,减隔震技术在我国建筑抗震事业中的作用将更加凸现,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建筑品质提高升级进步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新建技术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标准院长期致力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应用及推广。2009年,标准院承担中日建筑抗震技术人员培训解卡项目,成为中日建筑减隔震技术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标准院先后承担完成建筑隔震领域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编《建筑隔震施工与验收规范》等重要标准规范。研究开发隔震相关产品,获得专利技术数十项,在全国已完成各类减隔震工程40余项。唐山新华文化广场项目入选日本编制的《世界著名隔震建筑名录》,未来我们愿继续与日方有关机构专家紧密联系加强交流,与中方同行真诚合作,用开放共赢的理念,共同推动这项利国利民事业的发展。
  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中日两国减隔震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同行共聚一堂,其中有节卡项目的日方专家。我们讲结合中日两国的研究与实践,共同探讨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相信通过今天的会议,我们能听到更多前瞻的理念,更多创新的技术,更多鲜活的实践,共同分享建筑减隔震技术快速发展的收获与成长,共同思考中国建筑减隔震技术未来应用的路径与方向。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景广阔。让我们携手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建筑减隔震事业蓬勃发展,使其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谢谢大家。

  曹彬:感谢孙英院长,孙院长的致辞回顾标准院多年在建筑减隔震技术领域所做的工作和努力,也表明标准院积极参与建筑减隔震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建筑减隔震技术进步的坚定态度,感谢孙院长。
  下面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先生,周院士演讲主题“建筑隔震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家欢迎。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 周福霖

   周福霖: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参加标准院60周年院庆,跟大家做一个关于隔震技术的交流。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中国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一部分是地震对中国的威胁,第二部分讲抗震,第三部分讲隔震的应用,第四部分讲隔震在中国经受的地震考验,第五部分讲抗震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
  我们国家现在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我们国家总体抗震设防标准偏低,7度是0.1级,8度是0.2级,我们国家大部分还是8度的比较多。因为我们国家从求生存的年代过渡到现在求安全的年代,这有一个过渡期,所以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设防要求。我们国家常常发生超基准烈度的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原来设计0.05g五,最后达到了0.95g,是20倍。汶川0.1-0.95g10倍这种大地震使得我们国家造成城市的房屋成片破坏与倒塌。我们现有的抗震规范,很难防御超级大地震极罕地震。我们现有的抗震规范仅仅是保护结构,我们要想结构不破和不倒,但没有对学校、医院等内部非结构部件进行保护,造成了我们国家很多次地震灾害。我们进行基本建设的大高潮期,建筑大面积,大数量,大规模。结构长大化,结构高耸化,建筑形态复杂奇特,这是平面和立面的不规则,所以在地震的时候容易发生破坏。现在专家普遍提出两个问题,1976年是唐山地震,76年以后虽然地震不大,但我们的大工程还没有经历过大地震。这些大型的高耸的,形状复杂的一些结构,还没有经历大地震的考验,所以地震来了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大家还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大量的没有满足勘察要求的旧建筑,包括学校、医院等其它一些建筑。
  中国对抗震技术的新要求。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的反应会放大。强度设计我们从1930年开始,但强度设计会造成刚度加大,会造成地震力也加大,会造成建筑破坏。同时,有的时候很难完全的实现。上一个世纪70年代,我们从强度设计过渡到了延性设计,允许建筑在地震的过程中有损坏。但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可以严重的破坏,但不可以倒塌。超烈度地震,如果发生突发的超烈度地震,必然引发大灾难。但我们国家确确实实很多地震是超烈度,因为我们的烈度定的太低了,所以往往有误区,认为我们按照设防烈度设计房屋就安全了吗,这是一个设计的误区。允许地震过程中的结构可损坏,老百姓对这点要求不太满足。地震的时候,我们要求保护建筑非结构构件,比如装修天花板等等,地震以后变成了站立着的废墟。我们现有未保护内部的设备仪器和生命线工程,学校、医院等,地震的时候会造成的城市瘫痪,造成社会灾难。
  超烈度地震,汶川是0.10g,但实际上是0.96g,10倍,所以汶川变成了废墟。允许地震的时候发生破坏,专家和老百姓都很不满意,在汶川以后我们新建一大批新工程,很多的房子使用仅仅4年。2009年开始重建,2013年发生了芦山地震,但很多的房屋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个学校是香港红十字会援建的,塔楼破坏、柱子破坏,墙体倒塌。台湾援建的学校才4年的时间,柱子破坏,澳门援建的芦山中学柱子破坏了,墙体破坏。对地震过程中允许破坏,大家很不满意。没有保护非结构构件,这样的高层建筑表面看没有什么问题,但里面的裂缝很大,修复非常困难,代价很大。没有保护里面的设备仪器,这是成都机场的指挥塔,建筑没有破坏,但里面的设备倒下了,造成了成都机场中断17个小时,运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现在有第五代区划图,里面谈到了巨震,概率是万分之一,是中震的三倍,现在的规范很难满意以后。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发生地震的时候房屋是安全的。
  中国进入以人为本的年代,求生存的年代已经过去。老百姓进入小康年代,不但要求生存,还要求安全。现在要求我们小震、中震、大震,过渡到了巨震。要求我们的房屋有比较宽的抗震设防安全极限边界,不要有地震房屋倒塌。很多专家呼吁,中震不坏,避免站立着的废墟。要求抗震双保护的设防目标要求。不但保护结构,还要保护室内的非结构构件,包括设施和城市的功能。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一个必然的技术保证由于隔震鉴真和控制。
  隔震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在古代就有隔震减震的概念。这是山西的塔,建于1056年,这是有隔震的功能,斗拱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变形和破坏。古塔在一千年以来经历了三次地震,但都不倒,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庐山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具有100年历史的老房屋,周围的房屋都破坏了,这个房屋一个瓦片都没有掉下来。我们去看了一下,发现这个房屋它的柱子是立在一个石头墩上,这是摇摆式的隔震结构,所以这个房屋它采用了隔震减震的原理,使得在芦山地震过程中称之为楼坚强,老百姓都感到很惊喜。中国现代的隔震技术,早期中国提出石墨砂浆层,但我们没有推广。后来我们采取了滑块装置,也建了有十栋房子左右,但也没有推广。最后过渡到了采用叠层橡胶隔震技术,有钢板、有铅锌。我们动这个体系做了研究,首层顶的隔震装置设计。这是典型国内外进行的振动台的实验结果,当我们的地面速度是0.4g的时候,隔震房屋顶上的速度到1/3,非隔震房屋放大2倍。在同样的地面地震下,隔震房屋比非隔震房屋1:8的关系。我们对房屋的设计需要进行一些实验,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在现场把橡胶隔震装上去以后,它所体现的作用。现在比较重要的就是疲劳试验,老化试验。隔震体系有首层的隔震和层间隔震,这在首层顶的,这是在首层顶上一个大顶盘的隔震。中国现在最近有不太完整的统计,中国的隔震房屋已经达到了6000幢,高度达到31层。主要是用在住房、学校、医院,高层建筑复杂结构,文物的保护,贵重物品的保护,工业设施隔震加固和村镇的民房。乌鲁木齐有石化厂区有38栋全部采用隔震,这是当年实现面积最大的住宅。云南省普洱市有住宅区,它是43栋,31万平方米,是现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住宅建筑群体。这是地铁的地面枢纽站,顶上建隔震房屋,平台要建28幢顶层的房屋。在平台上做隔震,相当于层间隔震。我们做似振动台的实验,这是隔震结构,这是非隔震结构。非隔震结构破坏的严重,隔震与不隔震是1:6的关系。不但可以隔离地震,同时减少火车振动的90%。可以保证地上的安全,也可以保证地铁的振动作用下的舒适性,31层。这是复杂结构比较典型的昆明新机场,有50万平方米。这是北京正在施工的新机场,70万平方米,目前世界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机场的结构比较复杂,它的天花板是大面积的,里面有很多仪器设备,所以不得不采用隔震,这是在北京8度抗震,可以把地震环境降到1/6。目前正在开工的海口新机场,面积30万平方米,由于它的结构复杂有两层柱子,为了保护柱子,保护里面的设施,保护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不要损坏,采用隔震能够把它降到1/6。汕头博物馆,保护里面的一些贵重物品。这是唐山26万平方米的医院采用隔震,这是福塔,保护它的结构和佛像和顶上的金顶,所以采用隔震可以将到地震的1/6。长大桥梁,这是目前将要完工的桥梁,有三条断层通过这个大桥。这个桥梁的隔震是在桥顶上,如果采用普通的抗震设计,地震的时候容易引起结构损坏,这是在海底的,所以做了隔震,使得地震的时候隔震自动保持弹性,大桥经过分析在地震的时候可以将到1/3,我们做了振动台的实验。这是一千年历史的陶瓷,如果地震的时候掉下来损失不可挽救。这是非常贵重的石碑,我们采用了隔震技术。这是采用隔震技术保护珍贵的文物,这是酒酿罐,非常值钱。现在用隔震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这是保护工业设施,这是油罐,振动的时候可以降到1/5。这是我们国家大量的学校采用隔震进行加固,采用隔震进行加固大大提高它的安全度,下面加固不影响学生上课,这是在地面上进行加固,这是在地下进行加固,这是在首层进行加固。农村层数比较少,要求设计简单,施工方便,要求人可以手工操作,这是弹性隔震砖。
  福州省地震局有11层,采用隔震在2005年九江地震5.77并不大,但差了4倍。芦山县人民医院有三栋楼,因为当时援建的时间紧急,但只有前面一栋楼采用了隔震,后面没有。地震了以后前面的隔震楼的非常好,楼里面完好无损,这成了急救中心。后面没有隔震的楼,结构受了一些损坏,里面的设备遭到了破坏。我们多现场去的时候,医院的曾院长说现在全县所有的医院都瘫痪,就剩下这个隔震楼没有瘫痪成了急救中心。他说如果没有这栋隔震楼,灾后没有地方进行急救,后果不堪设想。汶川地震以后建了一些学校,医院采用隔震。这是汶川第二小学,采用了隔震以后,老师说地震的时候我们这栋隔震楼很安全,不要往外跑,房屋里面比房屋外面更加安全。这个楼建成以后,2003年芦山地震,隔壁第一小学没有隔震,隔震与否差了6倍。昆明新机场建成以后,在去年经受了地震考验,有隔震以后降到了1/4。南疆铁路桥2003年地震6.2级,地震后桥梁完好无损。
  抗震隔震技术的未来。古代技术有隔震减震的概念,存在一些采用隔震减震的建筑,说明隔震从古代到现在是经历了成功的发展。早期的抗震技术在18世纪工业革命的时候,产生了无线电波。早期的工业革命我们的防震技术没有被启动,现在的隔震技术在20世纪技术革命以后,从英国一直拓展到美国的西海岸以及日本等有地震的国家,所以我们产生了抗震设计和延性设计,产生我们现在传统的抗震体系。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又从在建的传统抗震体系基础上,诞生了隔震减震设计一直到现在。很多专家对单纯采用延性设计的时候讲了延性就是损坏,延性可以降低结构的造价,但意味着损坏。延性设计的人就是新西兰基督教的人,他说延性设计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应该发展应用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技术,不要满足于延性设计和传统的设计,所以诞生了隔震与减震技术。隔震技术是40年来地震技术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我们的隔震技术优点确保安全,使得地震隔震结果起到安全岛的作用。地震的时候可以保护结构保持弹性,不损坏。实现三保护对象,保护结构、保护里面的非结构构件,保护里面的设备仪器。目前我们国家大面积提高设计标准不太可能,采用隔震与减震技术,可以成倍的提高安全性。可以终止我们国家一次又一次重复地震灾难的必然选择。
  城乡建设部发了推广意见,里面肯定隔震减震可以减轻地震的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要求学校和幼儿园采用隔震技术,初步建立规范体系,我们有规程和抗震规范,现在正在编制建筑隔震设计规范。我们有产品标准和国家标准,包括建筑与桥梁。
  古代千年已经有隔震技术,近百年来我们做了抗震技术,今后的年代我们从单纯采用抗震过渡到抗震、隔震、减震并用的时代。去年国际减震会议上专家提出,工程结构,包括旧有结构和房屋广泛采用隔震技术的时代来临,隔震是有效终止我们国家地震灾难的最终途径,谢谢大家。
  曹彬:非常感谢周福霖院士,周院士的演讲对我国建筑抗震减隔震的技术应用进行分析,对我国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寄予厚望。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周院士。

  下面有请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郁银泉演讲,题目是“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大家欢迎。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郁银泉

  郁银泉: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做的研发和工程实践,我的报告题目“隔震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大家都知道隔震设计的要点,我们考虑安全性下面的结构是这么设计,上面的结构是这样设计。
  隔震设计的核心大家都知道,主要就是在隔震层设计方面,决定了上部结构的鉴真效率,决定了隔震结构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还有很多有特殊构造和设计要求,隔震沟、支座受拉限值等。隔震层有三个方面,整体的受力和隔震产品的设计和连接的设计。隔震层里面分了三种情况,正常使用状态和地震作用状态和隔震支座的受力限值。这里面可能要提出的问题,对有一些结构高宽比比较大,我们30兆帕的限值是不是足够,这在我们产品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前面的两个图展示我们目前的要求。下面我们给大家展示了隔震支座的产品设计碰到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产品,对结构而言通常是用这个产品就可以,可是有的时候对这个产品的性能不是太理解或者说不是太了解,往往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隐患。前面常规的有几方面,大家要注意支座也会发生失稳,夹层的钢板有可能会拉动。这是产品构造的展示,刚才周院士在这里放了很多,包括橡胶和支座以及铅芯等等。我们大家知道这是常规的两个形状系数,这里面设计的要求就是第一形状系数控制在20,第二形状系数控制在5,这些东西对我们支座的性能影响非常之重要。另外,我们橡胶的硬度越大,它的减轻模量越大,大家都清楚,材料力学里面都有。橡胶的支座公式,这是影响支座性能的主要参数,减轻模量和它的弹性模量。一般来讲,我们这些设计数据往往都是厂家提供的,设计人员了解这些东西,我想主要的还是两个形状系数。这是我们制作屈曲失稳的现象,遇到这样的压力会变形。设计人员对产品设计的掌握,有利于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大变形的时候,一旦出现变形,就会导致支座的失效,在设计中我们应该严禁的注意这个问题。在S的时候这是一个曲线,所以说形状系数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改变了我们橡胶的厚度和钢板的厚度,怎么确定支座的应力,可以提高到20.5。橡胶的厚度和钢板的厚度,这可以制定我们的屈曲应力。这是夹层钢板要求的厚度,这里举的例子就是竖向承载力不足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展示,这说明我们目前问题对我们设计人员的重要性。我们做的时候需要验算出系数,原因在于增大夹层钢板的刚度,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在这个15兆帕下面,钢板已经屈服。这是钢板厚度不足导致变形,我们把这个支座剖开以后我们进行相应的测量。支座连接的设计,现有的产品标准里面连接锚栓到底连接多长,这些问题我们都进行了相应的实践研究和数字分析。这是我们隔震支座连接计算的简图,这个简图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就是连接的螺栓寿命,这个地方就是混凝土的结构受压,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通过这个连接计算,我们就可以算出应力。满足连接的长度要求,这是隔震支座连接的时候拉应力的计算。
  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试验,这是我们试验体的参数。这是支座里面的变形曲线,螺栓拉力,700个支座实验出来和600个支座是差不多的,这是我们通过数字分析,看看受拉螺栓的拉力情况。通过网上的实验再次验证,拉力的公式计算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施工现场,我们进行预埋板的固定,混凝土的浇筑,这也是很繁琐的工作。这跟现浇钢筋的打架,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埋件,这是我们的重点与难点。现在我们的橡胶支座是圆的,我们怎么做这些螺栓,避免冲突。这是预埋件和支座钢筋的冲突,我们拴钉按行排布避免和下面的钢筋打架,这是密密麻麻的钢筋,我们放在下面的梁上,这样的话打架更是不可避免。预埋件下方混凝土的浇筑,浇筑质量不好空心,很容易引起我们支座的质量问题。这是几种施工方法的比较,我们有常规浇筑法,先浇后放法,二次浇筑方法,倒置的方法。我们描绘了空心的图,两次浇筑流动性比较好,它的空心率更低一点,这是倒置浇筑法。倒置施工方法是预制的方法,到底怎么操作,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这是预埋件平整度的问题,因为预埋件平整度有问题,螺栓会松动的,建议进行二次拧紧,不利于它的承受力。这是我们研发的其它要求,这是防火的要求。在防火区域里面,这还是许多进行防火的,防火的措施也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橡胶也是怕火的,这是我们隔震支座需要不需要做防火的方面。对防火装置来讲有相关要求,地震来的时候它是自由移动的,地震过后应该恢复防火的性能。这是防火的构造原理,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耐火实验。前面两次实验我们都是失败的,也进行了四面的耐火实验,把这个东西放在里面进行火烧。这是我们相关的实验,利用防火板。经过几次实验,得出了一些情况。这是180分钟上下裂板的情况。这是我们第三次实验里面的迎火面发生的现象。试验四小时,实现了耐火性能的要求,并且防火板应该达到耐火的要求。这个板我们使用了专用的板材黏结剂,经过前几次的失败,我们这次取得了成功。这是我们耐火实验的装置简图,这是实验装置的布置,这是实验安装的过程。在台上进行实验,这是实验的结果。大家看看最高温度就是在表面达到了104度,有一些相应的温度。本次实验进行了三个小时,因为知道构件的耐火要求三小时就可以达到应急的目标,保证我们的温度不超过120度的要求。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实验是成功的,这是实验的检验报告。这是在实际工作运营的照片,表面做成了这个样子。这是阻尼器试验的详图,这是进行相关模拟的结果。这是实验的装置,最后实验结果在100%、200%、300%剪切电源的情况下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后实验得出的结论,它的水平刚度大,便于我们对隔震层限位,阻尼比大,用于隔震层的需求是可以的,我们也有工程运用的实践。
  这是天津二十年学校的项目,里面运用了U型钢棒。4层的教师楼,局部有五层,有一层地下室,有五万多平方米。现在按照八度半设计的,进行了相应的隔震。通过隔震层抗震,调整支座铅芯数量,支座形式等方式。通过隔震层可以减少上部结构的扭转效应,不影响建筑的布局。一般大家知道高烈度区抗震很难做四五层以上的房子,U型钢棒解决了软弱场地隔震层被过大的问题,减少了连接阻尼器的用量,减少工程造价,保证施工进度。这是施工现场的图。
  我们对穿过隔震层的金属软管进行研发,这是金属软管的实验情况,断在外面的结构网上,进行响应的PVC。避免波纹除藏污纳垢。这是隔震层,柔性设备管道的工程应用。现在我们有的工程就是配套性比较差,可能也会在地震来了以后,管道断裂的话发生没有办法应用。医院在地面隔震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问题,假如说地面隔震和层间隔震,管道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产品研发需要考虑的问题。谢谢大家。
  曹彬:郁大师的演讲,让我们了解近年来标准院在建筑减隔震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工程实践。同时,也指出我们在隔震领域里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郁大师。

  接下来有请日本建筑学术隔震委员会委员高山峯夫先生演讲,主题是“熊本地震与隔震研究”,大家欢迎。

日本建筑学术隔震委员会委员 高山峯夫

      高山峯夫:我是福冈大学的高山峯夫,我是这次熊本地震的地震灾害调查委员会委员长,我的报告题目是“熊本地震和隔震结构”。我今天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下面的四个方面,隔震结构的实用化现状、熊本地震灾害的被害、隔震建筑地震的反应和以后的课题。
  这个图表是我们日本隔震建筑的数量,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后,日本的隔震建筑有非常大的发展。现在日本有4000多栋这样的隔震建筑,我听说中国有5000栋。我们从1979年开始针对隔震支座进行研究,我们针对很多种支座进行实验,针对第二形状系数进行建议。在1981年,成功的开发可以在实际应用的隔震支座,如图所示。基于这个实验,我们提出了隔震支座应该使第一形状系数和第二形状系数大于5。基于刚才的研究成果,我们在1983年建立日本最初的第一栋隔震建筑。针对这样的住宅建筑应用,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这是30年以前年轻的我,那个时候刚刚大学毕业。这次实验在NPK的视频,主播是当时非常出名的美女主播,这是针对地震的新建造方法。这是针对刚才第一栋隔震建筑的自由振动实验,这是当时采用隔震支座。现在采用的支座非常大,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况。刚才的实验是让楼动,这次的实验让地动。这是烈度6的实验,抖的非常厉害。这是隔震支座的,它晃动的非常响。多田教授是日本隔震之父,他是我的老师。
  在日本我们的隔震装置,除了叠层橡胶支座,我们还有金属的滑轨制作和各种各样的阻尼器。石巷赤十字医院,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它发挥了隔震的效果。又下角的图片是隔震层的情况,在这里面都采用了天然橡胶隔震支座,然后还采用了弹性滑板制作,采用了钢柱阻尼器。这是在福冈42层的共同住宅,这里有三个塔楼,分别在三个红的三角形部位进行连接,隔震层在下面形成一体。为了保证这样的高层建筑可以发挥它的隔震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制作形式和阻尼器,包括橡胶支座和滑板支座,还有钢阻尼器。在日本,这样的高层住宅相对广泛的采用隔震技术。
  熊本地震。大家可以看到熊本的范围,红色的是断层裂的部位。这里有两点,当月14号晚上九点钟有6.5级的地震,16号又发生了7.5级的地震。这么短的时间连续发生两次大的地震,这在日本也是非常罕见的。这里几个区域像熊本市和旁边两个区域都发生很大的地震灾害,断层变形滑移两米。这是推算出来的断层滑移量,黑色的线是既有的已经知道的断层位置,根据这个推算可以知道最大滑动3米。
  地震在地表观测到的地震记录。最下方的图是灾害最严重部位,蓝色的线是我们阻尼比0.05时候的反应图显。当时这个部位发生非常大的地震。接下来是速度的反应,它的速度反应到了300km。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下,右上角的图在阿苏区域的附近,它的速度反应出现了峰值,在3秒左右,这是非常明显的证据。在阿苏区域产生了长周期的振动。
  地震破坏的照片。这次损害最严重的还是木结构的房屋,这是益城地区住宅破坏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大量的房屋都发生了倒塌,而且还出现了2000年以后新木结构住宅倒塌的情况,这也是住宅的破坏照片。这是南阿苏村的地震破坏,全部都是两层的小公寓。这些楼同样发生倒塌和破坏,使得学生身亡。外表看,这些楼挺新的,但实际上它的结构比较旧,所以抗震性能比较差。这是我们针对益城区地震调查的结果。红色的部分出现50%的建筑倒塌区域,黑色的出现了75%的建筑倒塌区域。可以看出倒塌率在50%以上的区域是在这个范围,我们现在正在针对这个问题检讨,为什么破坏发生在这个范围。要不就是地基的情况不太好,可能还有其它的因素。这是根据建造划分的破坏情况,第一个1981年以前的建筑,第二个是2000年的建筑,第三个是2000年以后的建筑。在日本1981年因为实行新的抗震设计标准,所以1981年以后的建筑是新抗震标准所设计的房屋,它的抗震性能也会更加的优越。红色部分是倒塌的建筑,大家可以看出来随着年代的更新,红色的区域倒塌的比例越来越小。蓝色的是没有任何破坏的建筑,大家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的建筑大概有六成的建筑是没有损伤的。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我们这种老的建筑抗震性能还是比较差的,将来防灾的主要对象还是针对这些建筑。这是钢结构房屋的破坏,这是四层建筑,但周边有一层完全的垮了。这是益城区的破坏,这个楼是政府用房,外面附加了框架作为加固。但因为地基的变形,导致没有办法使用。这是非常老的楼,它的一层发生倒塌。这是政府用房的破坏,它的平面形状大家可以看到有这样的破坏,现在考虑地震来的时候,这个楼发生比较严重的扭转,因为扭转变形导致外面比较严重的破坏。按说这样的政府用房,它在地震的时候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建筑,但这次地震破坏成这样,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发挥它在地震时应该发挥的功能。像政府用房,比如说医院、消防局的建筑,在地震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它有更高的抗震性能要求。
  隔震建筑的情况。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我们在熊本隔震建筑的分布,大部分还是分布在熊本市内。断层在鼠标的位置,红色显示的数据是地震的时候,隔震层所发生的变形。在熊本市内隔震层的变形在60-70公分,但刚才看到阿苏地区因为有长周期的地震成分,所以出现了90公分的隔震层变形。刚才讲的都是断层附近,离断层相对较远的地方,隔震层的变形通常在十几公分的情况。这是我们针对熊本区域内24栋隔震建筑的调查,其中这些施工建筑中有一半还是属于共同住宅,有7栋是医院。有15栋的楼房有10-15层,区域还是在熊本市内。
  具体隔震建筑在地震时候的反应。这是阿苏区域的医院,近处看是四层的医院,这是它的平面图。蓝色的区域采用隔震技术,左边红色区域是抗震建筑。因为这边的楼层是一层,主要还是以门诊为主的。刚才示意的两个未知,建筑功能需要连通,在抗震建筑和隔震建筑之间有一些隔震缝的构造。大家可以看到左侧是抗震建筑,右边是隔震建筑,红线的部位左侧是隔震的建筑,右边是抗震的建筑。这里可以看到有一个缝,这是隔震缝构造。在地震来的时候,左侧的隔震建筑可以在水平方向左右前后非常自由地运动。这里可以看到墙后面还有一排椅子,椅子是放在隔震建筑上的,椅子是起来的,跟地面不接触。这个项目采用隔震支座类型是铅芯橡胶制作。在地震以后,上海的产品供应商做了检查和维护,发现这些支座本体没有发生任何的破坏与损伤。左边的支座可能有一些变形和凸起,但它的本体没有问题,还是制作外包维护的保护层发生一些变形。这是建筑在地震时候记录的隔震层轨迹图,竖向是南北轴,水平是东西轴。中间的部位搞不清楚怎么动的,但大家可以看清楚它的运动轨迹。大家可以看到全振幅从最不利的间距是90公分,半振幅在46公分的范围。46公分的变形,这是我们目前隔震建筑记录到的最大的变形。这个变形已经超越我们刚才支座的300%的变形,大家会担心如果遇到比这更大的地震行不行。这个楼在地震以后,它的功能获得持续。我们去问过医院的负责人,他说最初的时候医院说在这样一个地方搞医院,有没有必要。这次经历地震以后,他们说最后选择隔震万幸。
  熊本大学。这里有两栋隔震建筑,分别是住院楼和门诊楼。这是我们熊本大学医院的平面图,红色区域的部分是采用隔震技术,上面的部分开始先在左边这个楼,接下来是左下角。在这次地震以后,我们这两栋隔震建筑没有任何破坏,但其它所有的抗震建筑都发生各种各样的破坏。住院楼采用钢棒阻尼器和铅锌芯。这里钢棒阻尼器,采用了原钢棒盘条状的构造,这是钢棒阻尼器。可以看到钢棒阻尼器有的地方脱掉,这是地震的时候发生很大的变形,出现了一些竖形的变形,导致了外面的掉漆。根据厂家提供的情况,这样的钢棒它还具备了90%的能量吸收能力,这个图可能看的不是很清楚,但记录到最大振幅在60公分。门诊楼采用铅芯隔震材料,这个楼发生最大振幅72公分。在日本,一般的隔震建筑都会加这样的装置,秒轨迹的板子,这样可以记录地震后的行为和变形的情况。最理想的隔震建筑立面应该设置一些振动传感器,但因为由于成本上的原因,也由于维护上非常需要成本,时间上也是需要成本,所以在日本我们大部分工程也很少去设置地震记录传感器。
  办公楼。办公楼采用的支座是钢棒阻尼器,在四周固定钢棒的装置。这里也可以看到漆的脱落,确定它发生很大的变形。经过厂家确认,它的性能损伤只有10%,通过再次的涂刷漆可以继续使用。这样的办公楼,它在地震时候最大的振幅达到72公分。这个办公楼是银行,银行在地震后也迅速地恢复实用功能。这是酒店,酒店采用高阻尼的支座。通过油阻尼器的变形可以判断,半振幅有18公分的样子,推算在另一侧可能还有20几厘米的变形。这是酒店办公用房里面采用的阻尼器,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轨迹与变形位置,有30公分的样子。这样的酒店没有发生破坏,它在地震后可以迅速地使用。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右边是隔震建筑,这里有一个通路,通路和左边的隔震建筑门进行固定。这个楼在动的时候,把这个门给固定。很多人对隔震建筑功能,包括它会发生变形的情况没有得到充分的了解,就会做这样的门,从而形成一定的破坏。在酒店里面工作人员说地震的时候,这个楼发生了慢慢的晃悠。这个人经常经历地震,他说在自己家经历地震听到嗡嗡的声音,在隔震建筑里面感受不到大的噪声,没有声音。隔震支座不光可以隔地震,地面上嗡嗡的声音是不是也可以隔绝。这是距离震源稍微有点远的仓库,这里面采用铅芯制作和弹性滑板支座。一个方向发生32.5公分的变形,左边是抗震建筑,右边是隔震建筑,正前方看到的是隔震构造,当然了在地震的时候稍微发生了一些破坏。这是三鹿市的市政厅和医院,振动的幅度是16公分,下面的这个是18公分,不是太大。上面的这栋楼采用很多种支座,但下面是阻尼支座。这里可以看到建筑里面有1.2米的楼面,右下角是老的医院建筑,现在的部位是新增建的建筑。因为新的建筑是隔震的,所以在红线的部位都采用通常的隔震装置构造,就像图片所表示的一样。这跟刚才最开始介绍的阿苏医院一样,它的凳子还是起来的。如果在这个椅子上坐着一些年迈的人,如果在地震的时候过来会发生什么?在这个地方是不可以放置这样的座椅。
  共同住宅的案例。住宅旁边还有酒店,酒店的人在地震后都被疏散出去。但在共同住宅里面住的人,在地震以后有一些问题。这是采用高阻尼支座,滑板制作和钢阻尼器,右边是柔性管道。刚才讲过熊本市内有很多的隔震住宅,但这些住宅在地震后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破坏。传统的建筑发生这样那样的破坏,我们隔震建筑室内的破坏非常少,抗震建筑室内的物品倒塌会比较常见。我们的隔震住宅不仅是保护了建筑,也保护了我们隔震建筑里面的人以及物品财产。
  这是熊本地震情况的总结。调查以后发现隔震建筑还是能够充分地发挥它的效能,医院和酒店在地震后它的功能可以持续。在隔震住宅里面住的人,在基础设施修复期间也是可以正常生活。房间里面也没有东西倒塌,也没有裂缝等破坏。虽然有一些隔震缝的部位发生损伤,但建筑的所有者或者居住者,对这样的效果感觉非常满意。
  这是1995年阪神地震的情况,这是1995年阪神地震时有六层计算机中心的地震记录。大家看到黄色的部分是基础部分地震情况,上面还有一层和二层的情况。在基础的部位有300的水平,上面只是1/3的水平。这是地震波的波形,灰色的是基础的地震波记录,红色的是我们六层的记录。看这个图就可以知道,我们出现了相对慢悠悠的波。因为这样的观测记录,使其成为日本隔震建筑推广应用非常好的机遇。这是2004年新泻县地震的情况,这是四层的医院。在基础的部位有800兆瓦的速度,但在一层只有1/4的反应。在医院的附近还有抗震的医院,那个医院在地震发生后,里面的病人都转院到别的地方去,这个医院在地震以后病患就是在这个医院继续治疗。这个所采用的支座主要就是滑板支座。
  2005年福冈地震记录,这是我所住的城市地震情况。这是七层办公楼的地震记录。基层有490gal的地震加速度,在在一层到七层是一半或者说小一点。
  这是2010年东日本大地震的记录。这是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的地震情况,楼层数是两三层的小规模建筑。这个楼是针对核电站进行控制的,第一栋楼它的基础地震记录是七八百的记录,上层结构降低到1/4地震系数,第二栋楼从400降低到一半。这个楼的隔震层采用铅芯隔震支座,滑板支座。将95年以后一直到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一些地震记录进行整理,形成了这个图表。水平轴是基础的地震记录,纵轴是一层部位的地震记录。在这个黑线右侧的所有这些点,我们楼在地震加速度下,地面的速度要小。绿色的表大家可以看到,地面记录是800,建筑反应是200。但确实也存在一些性能比较差的建筑,出现建筑楼内的反应大于地面反应的情况。同样的结果我们放在这张图上,它的纵轴是加速度放大系数,结构加速度针对基础加速度的放大系数。纵轴下面可以看到隔震的效果越来越好,这张图可以看到,当你地面的加速度越大,它的效果会越好。当你地震速度很小的时候,圈起来的部位我们隔震效果还没有被发挥出来,所以仍然有放大的效果。因为在这个区域地面的加速度很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隔震技术课题。首先,我们经常关心的长周期地震动向,还有就是熊本地震发生近断层地震的反应。针对长周期的地震,我们的建筑会发生比较长时间的大幅摆动,我们需要去考虑隔震装置累计的损伤。要对这个进行研究,一定要对比较大的实验进行动力的模拟,在日本针对大的装置进行动力实验依然没有。这是我们中国武汉的隔震实验装置,中国有这样的实验装置,我们日本一定得迎头赶上,我们抗震的安全度应该合理的进行评价和设计。为了记录隔震建筑的行为,我们应该设置一些地震传感器或者设置这样的划痕定位记录装置。另外一方面,日本现在高层建筑应用隔震的情况越来越多,针对隔震建筑抗风的做法也需要研究。针对海啸隔震建筑应该怎样应对?因为在2011年的时候东日本大建筑,由于海啸造成建筑的破坏比实际的地震还多,我们的隔震建筑在海啸下会怎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时间全部讲,但我重点说高层建筑抗风的设计。横轴是楼的建筑高宽比,越往右就相当于越细。纵轴是隔震层的屈服力,越往上相当于阻尼器越多,往下阻尼器少一些。随着我们高宽比增大,我们设计可能的范围越来越小。我们的建筑特别高以后,为了抗风,所以需要把隔震层屈服力尽量的做大。但带来一个最明显的效果,地震的时候它的隔震效果会降低。为了提高我们的隔震效果,我们还是需要降低阻尼器的数量,使得屈服力降低,这时候会有抗风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有一些方式进行处理。我介绍一个方式,这是大阪中之岛的建筑。在下部有非常大的大厅,大厅的上部作为隔震层。上部是办公建筑,采用了橡胶支座。包括隔震层的上部建筑,最高的高度达到了200米,风的反应非常大。设计人员采用这样的抗风的浆,通过这个装置我们隔震层不发生变形。当发生比较大的地震,我们可以把浆剪断裂,使得其发挥隔震效果。如果我们考虑台风荷载下这样的浆应该怎么设置。
  当我们隔震建筑遭遇到超越设计水准,隔震建筑和隔震沟的墙发生碰撞,会有什么样的情况。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实验。这是四层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在下部布置了挡土墙。左边是隔震建筑,右边是挡墙。我们把隔震沟的距离故意搞的比较小一点,搞到40公分。外面墙的厚度是40公分。这个时间已经做了一些实验,这有一些保护层,这撞墙。刚才得到的加速度记录,左边是上次音曲的记录,右边的是建筑过程的地震反应。三层有三个G加速度,二层有两个G的加速度。虽然在这样大的加速度作用下,我们也检查了上部结构,里面一点裂缝都没有。我们考虑因为刚才看到周围的挡墙,挡墙在地震的时候发生破坏,使得上层建筑得到保护。一些老建筑隔震的间距不一定够,可能会在地震的时候发生跟隔震沟的碰撞。因为日本很多老的隔震建筑它的变形性能不像现在这么好,所以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我们在想看要不要老的建筑在隔震沟上设一些缓冲橡胶垫,降低冲击的速度。
  因为日本我们有很多地震,采用隔震的技术对财产进行保全。我们这次熊本地震也是如此,如果采用隔震技术,我们可以安心的在建筑里面待着。为了对隔震建筑在地震后的性能进行确认,希望在隔震建筑里面设置一些地震传感器,最起码也应该设置便携式的记录装置。我们针对建筑都会有设计的地震情况,但发生的地震往往不是按照我们设计的来。为了进一步保证隔震建筑的安全,我们应该针对隔震层的变形能力提供更大的技术范围。这是熊本地震在建的标志物,一个熊。前几年日本又发生地震,我们日本觉得应该继续重建家园。大家也都呼吁,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的采用隔震建筑,哪怕是抗震性能更好的抗震建筑,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我今天的发言,谢谢大家。
  曹彬:非常感谢高山峯夫先生,他让我们了解日本在地震事故中的表现,这对我国减隔震技术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再次感谢高山峯夫先生的演讲。
  今天上午的演讲全部完成,下午会有5位继续带来精彩演讲。

主持人(下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曾德民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非常有幸主持下午环节。下午第一个主题是由日本普利司通公司隔震产品研发部部长芳泽利和先生演讲。大家知道日本普利司通轮胎全世界非常有名,它的隔震建筑在日本也是非常有名,占日本市场60%以上。普利司通在隔震耐火性能指标方面,积累非常丰富的成果。他演讲的题目是“日本的隔震产品认证制度与品质控制”,有请。他是中日解卡项目的特邀专家,之前在西安听过他的演讲,介绍了很多高新发展,下面有请芳泽利和先生。

日本普利司通公司隔震产品研发部部长 芳泽利和

  芳泽利和:第一次见面,我叫芳泽利和。我和之前的两位不同,我是生产隔震器的,从事生产隔震器的工作接近30年。今天要说的主题是关于日本的隔震器材认定制度,今天上午听了一位老师的演讲以后,我发现我的演讲稿子跟他有一点重复的地方,请大家多多谅解。
  1983年开始日本有第一栋隔震建筑,之前隔震的建筑比较少。经过阪神地震以后,大家认识到隔震的重要性,隔震建筑就变的更多。2011年3月11号,东日本大地震以后,第二年隔震建筑增加了很多。这种情况可能只在日本会发生,日本有一句名言,地震发生的时候大家记得,过了几年以后大家就渐渐淡忘。刚刚经历过大地震以后,大家对抗震技术越来越重视。日本2000年开始减震法修改,日本建筑基本法有关于减震的规定,左边是关于设备的规范,2009的公告目的,第一点是建造更安全的隔震技术。第二点是让结构设计者简单的设计隔震建筑。让更多的人可以做隔震结构设计,这样隔震建筑就会增加很多。正常来说,跟政府申请建设隔震的建筑,然后政府有审查期间,如果审查期间能再缩短的话,隔震建筑会更加增多,设计的成本会变低。选择隔震器材的时候有一定标准,标准可以更加简化,有利于促进隔震的发展。为了让2009号的公文实现,让它更好顺利地进行下去,提供1446号公文。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使用隔震器材,进行橡胶的标准化,让大家更加了解有什么样的性能。利用这个标准,A厂家、B厂家、C厂家生产出来的隔震器,我们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它的好坏,保证隔震器材性能和品质。建设部部长指定的材料,从而保证品质和要求。建设部部长规定的两个评价标准,JIS和JAS,满足其中一个标准就可以。右边的表是建设部部长决定使用的材料,这是公告1446号文的规定。在没有规定之前,隔震的建筑一般是个别的审定。国家指定的性能评价机关,通过这个审查你的性能是否合格。很多专家审核是否合格,如果合格会发一个信用评价书,证明你这个是合格的。评价报告交到建设部,从而得到建设部部长发的认定书。建设部长的认定书拿到你所建筑的地方,就是省办公厅,确认后就可以盖建筑。修改以后公告2009号出台有新的公告出台,当然了单独审核也是可以的。但是它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适用于2009号审核,只有建筑物是60米以下,或者说是基础隔震,或者说地基是坚硬的第一种或者说第二种,才能适应于2009号文。材料可以用公告1446号材料,蓝色字体的部分是2-4个月,建设部部长的认定书需要2-4个月,总共最长时间可能需要八个月的时间。右边200号公文时间可以节省1/2-1/3。
  使用建筑材料,包括隔震装置和复原材料。主要包括两项,第一项是品质的基准和规范,第二项是生产产品的品质管理。品质基准,第一条要求隔震器材必须明确它性能,基准必须确定。装置有什么样的性能,必须明确。装置的好坏要判断,产品好坏能用与否,都是结构设计者自己需要判断的问题。关于厂家品质管理和使用材料的基准和制作方法及制作材料的设备和每一个管理项目的定期检查,这都是很重要的。公司品质管理体系要完善。产品的生产到之后的追踪调查,产品记录和内部检查记录,这些都需要保管好。日本厂家包括ISO9001管理体系,关于隔震装置主要就是叠层橡胶支座,一种是天然的,一种是高阻尼的,还有就是铅芯的。红色的图是刚性阻尼和橡胶支座合成一体的。我想中国使用铅芯的橡胶支座比较多,日本主要用铁粉和橡胶混合,这有利于环境。滑板制作,有一些用滑板就可以滑动。滑板支座有两种,一种是弹性支座,一种是刚性支座。还有滑轮支座,直线和球面的。关于支座的解释,可以承受上面建筑物主体的质量,而且还能滑动。橡胶支座不可能承受上面的质量,只能动。
  我现在解释公告1446隔震器材的认定。生产厂家到国家指定的审核机关申请,厂家把实验数据和品质管理的数据提供给审查机关,审查机关专家去审核。专家确定没有问题以后发性能评价书,把评价书交到建设部。建设部部长发出认定书,再返还给制造商,一直以来这都是很真实的。去年出了一件事,他们修改部长认定书。政府意识到方式没有道理,2015年进行修改。第一步是专家去工厂鉴证,第二步是看检查方法是否正确,检查修整的手续是不是正确。第三步是品质管理体系是否完善,责任人是谁,看计划图是否详细。这样比原来更加严格,但会不会有其它问题。为了防止数据更改再次发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突击检查。如果再发生数据伪造的现象和概率会很小。告示1446号规定的性能项目,第一条是材料构成,第二条是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尺寸的精度是否完整。作为材料构成来说,报损强度和破坏时的差,以及减震器铁板和中间板的刚度,以及中间的螺丝,这些都是需要明确,垂直的性能和水平的性能,这样可以确定评价的基本值。决定基本电压以后,可以确定产品性能。这样A厂家、B厂家、C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它们的性能可以一目了然的进行判断。
  从上往下压支座,但现在支座没有损坏,可能会发生弯曲现象。这个时候弯曲的极限加大,有一个弯曲的公式,通过公式可以出一次形状系数和二次形状系数。这是正常情况下求剪切力的公式,但如果发生弯曲以后能不能准确地切割,这就不知道了。上面荷载的时候,隔震器支座产生弯曲和距离取多少。最后可以通过变形公式算出应力。通过变形和应力,可以求出最终的一次系数和二次系数是多少。算橡胶支座的面积比较难做,但受力以后中间是椭圆形,算面积只能通过直径和位移来算。横轴是橡胶支座的量,总成是受力。最大的时候是0,左上角∑表示它俩是相同的,是1。最后变形变大了以后,位移也跟着变。从开始1到变形量划一条曲线,这就变成了屈界曲线。刚才算变形橡胶面积的时候,这会比曲线偏一点。做这个曲线比较正确。直线屈服率60%的时候,就是下面蓝色的面积。二次形状系数5的时候是这样,如果是6的话会有什么变化。因为二次形状系数发生变化,日本规定剪应变最大不能大于4,面积就变成了灰色部分。屈服极限应力是隔震器机载应力×60,日本规范是屈服的极限应力定的是60牛每平方毫米,面积变黄色的部分。基本性能包括水平性能变化率,包括温度一次和剪切剪应变的性能,下面的蓝色部分是垂直刚性的依存性和水平性能的依存性。垂直的依存性和水平的依存性,我想在中国规范里面也会有。关于老化和蠕动变化率,经常时间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后极限的老化率是多少,经过60年以后进行数据对比。并不是说每一个实验体从60厘米-160厘米都实验。这个表当中,灰色的范围内是进行实验的项目。日本标准一般先做最小的,然后做做最大的,然后再取一个800的做三次实验。取三次800的,然后再看损坏程度是怎样的。这次实验取直径60和最大160,中间取了900、1000、1200、1400。在日本破坏直径160,这还是很困难的。160厘米的建筑没有办理用实践器材破坏它,但800的还是可以的。目前日本的现状判定老化率有三种方法,用实际大的实验品,模型,用一些电。
  关于品质管理包括三项管理体制、制作管理和检查体制。管理体制主要就是ISO9001体制是否完善。生产商的体制,责任者是否明确。材料,要审核别的厂家是否合格。产品记录,检查产品报关是否完善。制作管理包括方法和制作设备是否合格。劳动人员制造顺序和管理项目,还有检查项目是否完善,发生异常状况连络人和责任人是否分工明确。关于检查体制,包括生产产品检查项目和方法以及允许值是否决定。在日本,检查结果数据都可以查看到。不能让大家简单地把数据改了,如果简单修改就容易生产出劣质产品。
  关于压缩特性这是一样的,左下角的这栋楼如果受力,左边是拉伸的,右边应该是压缩的,压缩和拉伸以后产生曲线。上面的图是二次形成系数,方块是垂直轴力的25%,圆形是50%。超高层有一边是拉伸的。正常来说,橡胶支座承受压力完全没有问题,如果一边拉的话,这会产生一些问题。因为看似是没有问题的,但还是有小的空隙。缝隙大了以后产生应力。上面是普通的橡胶支座,下面是铅芯的橡胶支座。受的力越大,它变形会越来越严重。承受拉力大以后变形会越来越大,那空隙不可能消失。左边的图大家可以看到,隔震支座受到了拉力,承受范围之内的拉力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超过了就不行。大地震的时候不光受压力,还得受拉力。剪切变形,把耗能曲线画出来的话,就是中间的图。偏移0%的时候是下面的线,100%是第二条,300%是第三条,偏移率越大,受的力就会越来越小。这并不是日本的规定,而是大家默认的规则。
  大变形的依存性。铅芯现在还是高阻尼橡胶支座。左边图是铅芯橡胶支座的曲线,右边QD是屈服强度。这边是200%时候的曲线。最近在日本仓库隔震制作的比较多,因为有的仓库有储存。因为工厂最先考虑的是节省成本,不能跟正常的建筑做同样的技术条件。左边是正常的隔震模式,右边是仓库采取的隔震模式,最下面的地基直接连一个隔震器的支座,上面是建筑物。因为它跟正常的隔震建筑不一样,所以没有基础的梁,所以会产生空间蓝色的部分。左下角是实验装置,右边是实验结果图,这次实验橡胶支座。图下面两个曲线用20厘米的面压,上面旋转角是0,下面同样旋转角是0.02。下面的图是倾斜角的依存性,纵轴变化率,横轴是机械角。我的实验是高80米,25层的建筑物。这个建筑物用1000毫米橡胶支座。实验判断结果,100年来一次风速是51.7,1000年经历一次风速是63.63,持续时间都是5小时。上面的图是一百年,下面的图是一千年。右边的图是5小时以后产生的流动变形,左边的可以看到有的时候大,有的时候小,到了5小时以后几乎变的越来越大。这图5小时以后变形61.6毫米,当风结束以后隔震器能不能恢复到原来0的状态。经历了5小时以后,它变形是60毫米,放12小时以后恢复25毫米,然后就不再恢复。像这种隔震器材具体信息,A、B、C厂家都会提出不同的列表,让结构设计师通过看列表,选择合适的器材。
  现在讲1446号和2009号极限曲线的不同,1446号变成200号期间,适用的面积变小。大家看到从左边变到了右边,1446号-2009号主要是因为压缩的应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成了0.9,变成现在的曲线。横轴方向水平变形长于原来的0.8。很多的时候范围变小,这样更加安全一些。实际做工程,结构工程师会选择第三幅图最下面红色曲线部分面积,如果这样取的话中间部分作为安全率,这样可以保证更加安全。
  如果构成材料橡胶支座不能更换的话,换成更高的材料变更,或者说尺寸变更或者说新材料增加,都必须得重新提出申请。如果想改变性能的时候,改变基线曲线,也需要重新审核。如果变更制造体也是一样,如果制造设备发生变化或者说制造方法发生变化,或者制造场合发生变化的时候,都需要重新进行审核。右边是隔震的小型住宅,左边是没隔震的。这是实验体,直径500毫米,剪应变485%。开始是水平的力,后来是垂直的力。中国的面积比日本大很多,这样生产的隔震器公司厂家比较多。作为结构设计者而言,选择合适的隔震器材面临难度。我个人认为,中国应该有性能评价机构,评价生产厂家生产的隔震器材,这样作为结构设计者而言,更加容易地选择出品质更好的隔震器材。如果国家出台标准,即使结构设计师可能比较了解混凝土,不太了解橡胶,不来宾橡胶,但国家有标准,大家可以选择更好的隔震器材。谢谢大家。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曾德民

  曾德民:非常精彩的报告。芳泽先生是资深人士,他跟上午的高山教授一样,我本人在90年代初期进入到领域。无论对设计还是支座,报告都是非常精彩。他们的产品认证相当于国土交通省系列审批的,而且审批的过程有几个变化,1446和2009讲的非常细。
  隔震施工与施工验收规范,2011年1月30号实施。送审会是2014年,经过一年的修改报批,最后6月份颁布,去年12月1号开始实施。调研前期主要是日本解卡,最早我们做规范的时候,当时想重点的方向是做施工,因为施工是核心。大家熟知解卡的培训里面,把施工作为重点的内容来讲。但我刚才讲了,现在的问题可能更加强调的是产品问题,这是当年在施工的一些问题。有分工处理不到位,连接不到位,管道连接监督不到位,有的管道连接会做成刚性的阻碍,这都是当时的问题。2013年年底之前,包括有很多大型的标志性建筑。当时强调重点解决施工的工法,这是比较成功的工法,这是国内的。在编制的前期阶段,我们主要就是在工法的调研,我的表里有很多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但设计单位很少,也有一些厂家和制作单位。当时想把工法作为重点,工法上午也有介绍。工法也不是完全死的,长水机场不是两次施工,一度冲击国家特等奖,最后拿了鲁班奖。它们的施工质量和制作安装是没有问题的。我在规范里面,强调了要两次浇筑,多参照日本。从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来看或者说小规模的实验方法,现场模拟施工的状态,可能也还是推荐二此浇筑。现在北京新机场,大家知道现在基本上已经快装完。最后用的是二次灌浆,我估计施工的法很快国内几个大的会出台,机场的工法团队也会给大家介绍,这是城建集团做。
  我讲施工规范、施工验收规范的主要内容。验收和施工很清晰,但这里包含了比较大的题目,维护管理。其实这部分的内容大家看到的非常少,这不是我规范的核心内容,完全是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在建的施工和验收问题,而且在围护上希望有相关的条款,没有成文的规定,所以就放在技术规程里面。这部分也不是咱们主要的内容,咱们提出了一些理念,有设计施工说明书,2014年25号规定厂家提供施工说明书。第八章的围护内容写的很少,只是把概念性的环节说清楚。包括地震检查的内容,包括火灾与水灾定期检查的内容,这都是职业性的规定,这是很粗的规定。如果大家在日常维护这块想更多的了解,我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些地方标准,包括它的标识标准。现在国内在做行标,但这个可能会比较慢,它们写的相当细一些。也有隔震手册,今天上午高山老师讲的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中间有缝,它的标识和维护。最不成功的围护就是铁门,铁门有一点弯曲。中国国内现在做的围护很差,甚至有的隔震偏死。包括芦山人民医院,现在重建了两个楼,这已经变成了18层的非隔震病房,但它的连廊重新建了,它的隔震缝和地面在一起。咱们在围护上有很大的问题。前面两部分,一个是施工,一个是验收。施工部分最主要讲的是基本要求,剩下的就是工法的要求。应用范围在新建,不包括加固。加固现在有CECS。大家知道有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和智能电梯,我们放在主体结构。明确定一支座,我们的支座和橡胶支座没有任何摩擦,阻尼器其实也是特指的,单独成立的U型钢棒的阻尼器等在这里没有包括。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对产品的控制,国内现在规模很大,我们有5000栋。不是说多了好,快了好,我们的量很大,大家的热情也很高。最核心的产品而言,可能在设计的选择方面或者到某工程的实施方面,现在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因为我在9月底去抽查,看了很多项目问题很多。在我的规范后期,涉及到安全和环保的检查应该有的。第三章写要求进行见证检验,不合格者不能使用。第四章写了必须进行见证检验。大家知道出厂检验,有抽查检验,这两个检验有20%、50%、100%。一个是压缩性能,一个是水平钢构。验收环节增加了水平极限变形能力。我在里面做了一些小的修正,剪切性能我们现在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还是要求不能低于1/50。做这一圈一千秒十几分钟做完了,可能对产品的性能不能说没有参照性,但可能参照性很弱的。地震是一个几十秒的状态,对材料而言相关的性能要求不太一样。
  水平极限变形,这是核心指标。今天刚刚芳泽先生讲了,大直径1.6米做不到破坏。设备的行程不够,吨位不够。当时稿子定稿是直径800的支座,正常的设计范围在200-300毫米的样子。我认为如果咱们有条件的话,对直径大于800的应该要求,行标应该提到300%的值。大直径的支座,虽然因为在规范编制的过程中国内的设备问题,对大直径的要求把极限给降低,可能比600还低。做到200,这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这是为了检测不合格的产品,说白了就是设一个高门槛。抽样比例降低到2%,指标严,而且有破坏性的极限指标,但抽检比例大大降低。压缩性能是26688的,这是实验方法。
  现状的检测都是送检,我强调见证检验。需要有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它们抽的。保证样品或者说这一批材料的范围,在进厂应用的这批。要有相应的资质,常用的大家知道。在国家的大标准50300-2013规定,承担见证检验及有关结构安全的检测单位应具有资质。资质认定的概念大家很清楚,它实际上是一个非第三方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可以提供证明的,向社会公众或者说相关合约单位提供证明的,做什么质量判定的。或者说做司法鉴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资质。CMA,贵金属、钢结构,这都有很多。要求单位要有只针对橡胶支座的。要有建筑隔震支座相关的CMA许可,它会随着业务不断的扩充。武汉还多了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很难做,因为有独立法人。周老师这个相当于特批,高校现在做CMA很困难,实验室需要有独立法人。特别好的实验室,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资质。现在部里准备对减隔震的机构做一个单独的许可,但现在大的形势减少环节门槛的情况下,这也很难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同,所以可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但从我的技术规程来讲,主要保证CMA认证,而且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不能谁出都可以。这有本身合法性的问题,凡是有这样资质的,通常意味着它在行业里面,在支座的产品上有多年的积累。它能够做出一个非常有把握的,非常严格的判断。以后建议大家,只要在出厂检验或者抽检的情况下,如果不是明显变形的都需要测。为什么增加见证检验,才能控制住工程质量。我现在有两种思路,一个是编设计规程大家很清楚,意见稿有可能后年要出来,强调加强抽检的比例,一般的建筑20%,一类的建筑50%,现在搞重要工程100%。型检相当于有生产能力的认可,进厂检验和出厂检验,就是对某一次的检验,型检就是可以生产这个汽车。进厂验收,对特殊关键性的指标,判断质量问题的情况下去查的。型检,就是这个企业必须得有的,在你生产销售这个产品的时候需要有型检报告的,大家可能也会理解。不剖开的话,看不到里面有所谓的问题。钢板的问题,连接的问题,工艺的问题,这里是看不到的。如果支座做100%的变形,你可以了,达到了工程就去用不做型检,可能很多的问题看不出来。大变形不做,很多的问题都看不出来,有可能做大变形也看不出来。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里很多的环节是存在问题的。这是1.2米的支座,100%变形以后再剖开它的样子,它的钢板平整度,经过实验以后可以看,基本上内部有所不均匀,但没有特别不均匀。为什么大变形检测非常重要呢,因为它是一个很高的门槛,把很多有可能有问题的屏蔽掉。
  我前面讲的主要就是见证,提供大变形必需的。钢板的时候很多人打电话,为什么这么做,我需要多费几个支座。我说你多费几个支座,这是标准必须执行的。他说我不需要,我做进厂就可以。只有大变形才能把50%、100%出厂检验小指标的,不能看到的问题,不能在扩大的范围内把它检测出来,把不合格的东西弄一下。
  现在所有的施工机构都是不全的,施工里面强调管道。燃气管或者说大量的医院做柔性的服务。大量的医院气体是有毒的,有的是麻醉气,有的液体也是有毒的。对这些管道,我们一定要做柔性可靠的处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下水的问题,大家认为这是不重要的,或者说现在的经济条件和材料的条件没有完全让大家认同,没有做强制性的规定。但从验收里面也是要求采用柔性和可靠的。次生灾害很厉害,很多人在不停的搞救援,但在次生灾害出问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所有燃气公司和电力公司都有办法。日本有一套的做法和实验检测。我们的次生灾害,对财产损失,甚至是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抗震我不倒就可以了,不一定会出现燃气泄露火灾。所以在隔震里面,燃气管可能不是一个主要的次生灾害源,可能在隔震方面问题更大,它会变成一个重要的次生灾害源。隔震缝的宽度和高度大家很清楚,从来没有争议过,但在实施的阶段经常是被争论。把设计人员从分项工程就已经列入到验收的程序里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无论是制造安装还是阻尼器安装,隔震缝验收,柔性连接验收,这些全部都要人家签字。支座安装很差,也包括上午讲的,下面的这个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现场发现问题,施工设计单位不在,他们自己就验收,这很难说清楚。
  维护现在已经出来,建筑师、施工单位,未来的维护要加上隔震厂家和隔震的制造商,甚至包括隔震的维护单位。日本做的更好,隔震和不隔震是有区别的,现在咱们国家还是没有的。

  曾德民:下面由日本的专家关松太郎先生演讲。在座的很多人非常熟悉他,他对我们的事业特别支持。他今天演讲的主题“世界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他很早开始做隔震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全面。希望他的报告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示,有请关松太郎先生。

日本建筑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技术专家 关松太郎

  关松太郎:我是关松太郎。我今天介绍世界隔震技术,我在2013年-2015年一直在北京做项目。在此期间,我在中国一直宣传隔震技术。今天我讲的是世界的隔震技术,从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大家介绍隔震的情况。在这里,有十个国家的专家一起研究减隔震。这张图是除了日本以外的,隔震建筑师,现在中国已经达到6000,俄国700、意大利400。
  昆明机场,这是去机场的时候自己拍的诈骗。这是标准院设计的多元统一的建筑,这是去年拍的照片。这些建筑是一体化的,这是模型,大家可以看到隔震层在底部。隔震装置在下三层到四层之间。这是在罗马尼亚的建筑物,1910年在罗马尼亚造的市政厅,原有的建筑基础上设计了隔震。当时罗马尼亚没有隔震的建筑设计师,是美国来的专家。隔震器是美国的机器实验。台湾的实验,台湾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研究中心,在右图的玻璃附近设了隔震层。这是隔震层设置隔震器时的照片。这是在智利圣地亚哥的技术创新中心,左边的图可以看到三层楼的建筑,看右边的剖面图可以判断,这是一个11层的建筑。隔震层在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的中间,造型得过设计奖。这边俄罗斯的照片,不同的建筑在最下面的这一层是停车场的基础上建的,24层的高层建筑。在停车上的下游设置建筑层。
  这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机场。很大规模的建筑物160米×270米,因为设计独特得了欧洲设计奖。这是里面框架照片,左边是框架结构,右边可以看到隔震器正在设置。
  新西兰的实例,它的隔震建筑不怎么增加,这个状况和美国是一样的,虽然它们的隔震技术发展的早,但它们隔震建筑物数量比较少。为什么隔震建筑不增加,我现在也不知道。这是新西兰最大的隔震建筑,面积是六万平方米。隔震器在一楼柱子的柱口位置,中间层设置隔震装置的时候,如果安装阻尼器的话占很大的空间,这次采用铅芯橡胶支座。这是亚美尼亚,这是两栋对称的图,地上15层,地下3层。大家可以仔细看右边的图,两栋楼中间空的位置可以看成一座山。这栋楼的设计者看着山的形状,决定了建筑的形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山归属土耳其了。所以设计这栋楼的就是怀旧这座山,所以设计成了这样的形状。这是建筑的平面图,底下的建筑全是一体的。蓝色的部分是底层的,粉色部分是高层。这是在地下二层和三层之间设置的隔震标准,特别的地方就是用的是比较小的隔震橡胶支座。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五个小的隔震支座,隔震器直径308毫米,高度是200毫米。这张图可以看出这么小的隔震装置,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看来都比咱们想象的小很多。中国和日本隔震建筑是305秒的周期,而这种小的隔震装置安装上需要1-2秒之间。上层结构可以按照普通的建筑去设置。这是意大利的设置,这是应急管理中心,这个形状比较特别。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建筑获得好几个奖状,左边大家可以看到是远景结构,中间是隔震装置。左边的图上面的是剖面图,下面是平面图。红色物质设隔震器。这是用的高阻尼隔震器,直径1000毫米。右边的图是正在施工的照片。最后的实例是美国的建筑,这是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市政厅。这是钢结构的,26层,138米高。这是美国最高的一栋隔震建筑,总面积8.3万平方米。最开始1928年建成,在1994年的时候受到损坏。1999-2001年之间添加了隔震器。这是当时施工的照片,强度还是不够的,在上面添加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地震的时候,塔顶受到很大的损坏。
  地震记录和隔震器的效果。在日本有很多地震记录,世界来看有地震记录的不是很多。这是在199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地震记录。大家可以看到1995年美国大地震的前一年,这个建筑是钢结构的。地基的加速度是0.49g,但进入到建筑立面的加速度变0.371g。这是实际建筑物的加速度,房顶的加速度是1.21g。从里面可以看到,因为隔震器的效果减轻50%的损坏。减弱到50%,这对美国人来说不一定是好坏,因人而异。作为医院来说,即使是在手术也不会受到影响。这个实例从周院士的论文里找到的,这在2013年四川的时候受很大的伤害。把其中一个做了隔震维修,2013年芦山地震又来了,那时候芦山地震取下的引力波。粉色的是没有设置隔震装置的建筑,深蓝色的是有隔震装置的建筑物。这栋建筑在设置完隔震以后,又降到了1/6。高山老师上午说了加速度剂这是比较贵的,即使地震器比较贵,设置一个剪力划痕的地震测量器,这也是有好处的。大家设计工程的时候,尽量能够多花一点点的钱设计一个记录仪,我认为这是相当好的一件事情。
  我参与设计过的日本案例,这是东京一个大学的教堂建筑。在1923年地震损坏了很多,在底部加了隔震装置。使用天然橡胶制作和U型阻尼器。这个建筑物设置了两个加速剂。这是2011年地震的记录,这是地基和教堂。地震受损的建筑进行比较,左边的图是没有安装隔震装置的建筑,旁边刚好有一栋隔震的建筑,所以旁边有隔震的建筑当成是救援中心。这是2013年中国芦山地震,上面是采用免震装置的医院,下放是非免震的医院。楼的反面有住院楼,这是里面的厕所状况,可以看到隔震的效果。在这幅图我注意到一点,它作为一栋隔震建筑来说,中间的隔震缝几乎没有或者太窄。如果地震的话,它容易撞到旁边的墙。如果一旦撞到了旁边的墙,这个力就会返到楼上。在这个楼的里面内部装饰品掉了很多,因为周围没有留足够大的空间。如果发生自己没有想象到的更大的地震,会发生什么事情?有做相关实验,撞到旁边的墙,我们连想都没有想象过的超大地震如果来临的时候会怎样,我们应该想象一下。
  如何节约成本。有一个概念,全寿命费用,这是日本隔震协会的报告书。横轴是建筑使用年数,竖轴是当初建造房子的钱,再加上每年地震造成的损失。实验的实例是隔震的十层建筑,蓝色的点线是抗震建筑50年的曲线。红色的是隔震装置地震损失情况,从这个图可以看出,经历过20年多一点的时间,隔震建筑更加节约成本。图的左端26到27的位置,这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了2%-3%,根据建筑物大小规模而产生的不同状况。这是全寿命费用的说明。这是研究生论文,这是六层的办公楼,地震危险度是红色的地区危险度高。这个建筑是建在最危险的地方,按照加速度0.36来满足要求的。如果改造成隔震,加速度可以将到0.06。第五区域设置了建筑的柱子,675×675降到500×500,钢筋的量也减了很多。总共节约多少成本,通过这个表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表写的是美元,算上钢筋混凝土一共节省5万左右。预算里没有含隔震装置,就算是含的话,也不会增加太多的成本。
  日本目前的现状没有考虑柱子和柱梁的断面,因为它们重视安全,所以梁和柱子的截面很少考虑。因为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梁根柱子节约截面变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日本隔震协会把世界上所有隔震建筑的实例都收集起来,做了很多尝试,最后慎重地设计还是为了提高隔震品质,高精度施工才实现更高品质的建筑。隔震建筑是否有效果,用地震测量仪比较有用。不应该作为技术上的见证和检验,应该广泛地让大家都可以应用,这会好一些。作为隔震建筑来说,我从经济观点上看可以节约成本是更好的。谢谢大家的倾听。
    
  曾德民:再次感谢关松太郎先生。现在国家行业内做工业化建筑或装配式建筑,现在科技部有重点项目,指南已经公布。下面有请南京大学王曙光教授,他10年前在江苏宿迁做高层隔震,演讲题目“我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必要性研究”,有请。

南京工业大学 王曙光教授

  王曙光:很高兴有机会今天跟大家做技术交流,我叫王曙光,来自南京工业大学。今天汇报题目“我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必要性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国家的热点,国家的需要和我们今天的主题相结合,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新的启示。
  装配式结构在1999年的时候,国务院推出《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一直到2015年11月份,又提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大家可以看出来国家政策层面,国家对推进产业化住宅的步伐加快。说在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0%。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标准的工业化建筑,这是天生的工业化。我们预制到现场装配,这也是属于标准的工业化建筑。混凝土结构,大家说不是工业化,但有的时候太工业化。我们现在在混凝土结构里面有预制装配式,它产生工业化的建筑。在很多普通国民的心中,建筑产业现代化从专业上理解肯定是对的,但老百姓的理解基本相当。或者说中国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能不能达到50%的指标,取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未来的发展。
  面临的挑战。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这是我们预制装配式结构典型的特征,不同层面都有不同的困难。我们现在很多研发单位提出的技术标准生产线,很多都引进国外的技术。不同的预计构件厂商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生产线之间是互相不兼容的。做不到行业的全部标准化,不同的厂家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没有人愿意被动的,都愿意整合别人。从国家和行业发展而言,这不是让人乐观的一点。构件部品化,梁、柱、墙,都在工厂预制生产。但我们有一个大型建筑的制作,这意味着送生产的工厂到现场运输很多的构件,从而满足构件的需要,有一个施工覆盖的范围。施工机械化,现在工业上的施工,我们中国的特色非说就是密集,而且精细复杂的工具没有,所有的施工单位目前来看,都是在可控制的阶段徘徊。管理信息化,我觉得有望进行突破。从装配式结构自己具备的特征来看,我们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物流路线短,政府部门推进,估计这个问题困难不大。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是在广袤的中部和西部,对装配式结构的优点未必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是障碍。对建筑结构的专业角色来说,有设计、预制厂商、施工装配的单位、质检监理和开发单位以及最终用户。对设计单位而言,装配式结构出图量居多。预制厂商没有问题,工厂生产质量问题。对施工单位而言,精度和难度迅速增大。对监理和质监单位而言,质量难以监控和评估,现在推广预制装配式的技术,所有的检验站非常害怕,说这是隐蔽工程没有办法监测,出了问题是我买单,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开发单位而言,它的成本在增加,用户而言抗震和适用有困难。成本和质量是决定性的困难。大家知道对比现在的情况,我们目前装配式建筑总体成本增加,增加多少后面再说。现在的装配结构等同于现浇,我如果总体成本增加,建筑质量明显提高,这是可以的,一分钱一分货。我质量保持不变,成本稍有降低。但现在我们的成本增加,质量在降低,开发商是不是多花钱,但没有讨到好。不同角色心理活动,决定了我们国家很难达到2025年50%的比例。
  根据装配式混凝结构技术规则,2014年国家建筑规程也四种结构限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工厂生产的剪力墙和框架没有办法现场拼装,对框架而言加剪力墙只能加现浇的。剪力墙和框架的角色,在装配式的结构里面这是比较尴尬的存在。框架留不住预制,剪力墙还有很多的试作业。对比我们现有的四种结构形式,我们可以说第一个整体框架比较,工程质量比较稳定。装配式的框架结构很大程度决定我们装配式结构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未来。装配式的框架结构,6度区60米,7区50米,7度区框架结构最高到50米。我们的现浇框架也是50米,框架有红线不可逾越,包含装配。我们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有好几个,它的水平位移很大,可能不能满足需求。在我们整浇混凝土结构的年代,我们通过剪力墙的引入,非常容易地解决框架问题,这是在现浇的年代。装配的年代剪力墙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如果框架结构是50米的话,那这个可能的预制结构要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或者说我很大的程度上,把我的建筑产业化的结构体系做了优化改进,我们可以采用减震技术,达到我们上面的诉求。
  做过减震设计的通过都知道,附加减震装置的阻尼很容易发挥影响,框架结构既是最适合采用预制装配式的形式,也是最适合采用减震装配的形式,这是本能的驱动,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提高适合的高度,进行减震方面的选择和优化。隔震,做过隔震设计的同志也知道,框架结构设计转化有问题,因为它的传递途径比较复杂。而框架结构大家很清楚,隔震制度的设计和方案需要明确,设计施工的难度低。框架结构是最适合采用预制装配式的形式,也是比较适合采用隔震技术的形式。框架结构的水平不低,周期长,导致了隔震的效果长,但它的长度也是不同的。
  这是我们已经完成设计通过抄验审查的框架结构,在江苏省的南通市的办公楼,高度是100米。屈曲束支撑,1-4层是现浇,其它的都是预制装配式。这是一个结构的整体情况,这是预制装配式的梁柱构造图。我们读出支撑轴力值,选用常规的屈服型号,然后把部分的支撑换成屈曲支撑,然后加初步性分析。如果可以通过,我再进行设计,这是简单的思路,但具体操作会很麻烦。这个结构体系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做了一个三维的模型,所有灰色的部分都是预制的。这是外挂墙的模型,这是我们做的结构时空分析,这是一个平均值,我们已经满足了框架的要求,对支撑框架而言,它的性能表现不错。除了我们提高了一些大的位移的指标以外,其它的指标我们都是有规范的要求。我在普通的框架里面,这是很重要的方向,框架我们有操作成功,也准备实施建造。
  我们采用了隔震方案,保证上面所有的钢支撑不变,我在底下加了一个隔震层,看他们做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设计的隔震制度的工程图,在这里面最大的高是1.3米,也有1.2米。这是不同结构方案的对比,第一列是纯框架,100米高的框架4.57秒。我把前面的钢支撑全部填满,周期降到了3.1秒。后面的三列,就是最后采用的隔震方案支撑周期,周期已经到了4-5秒中间,这个比较长。这样做纯框架,再加隔震层的结构,这个质量的结构位移角8.9,中震459,大震177,其它的指标也可以满足规范要求。减隔震的结合,为我们装配式建筑提供了出路,这样的结合有可能会增加一部分的造价,更可以大幅度提高你性能的水准,这样在市场上推介的时候,无论从施工的质量还是设计理念,都可以更加合理。我们做减隔震的方法,是不是合理?我们看看日本的做法。
  日本抗震设防相当于我们的8.5度,分两阶段设计。它采用了性能设计,没有结构体系的限制,超过60米的就是超高层,但必须通过审查。它采用高强混凝土达到我们国家的C150级,部分采用装配式结构,配合减隔震体系保证抗震性能。我们日本同行现在做的东西和我们前面谈到的案例,我们慢慢的向它们的形态靠近。大量的采用轻质延性好的墙,减少自重追随主体结构较大的层间变形。西新宿五丁目的住宅。底层1.2×1.2,混凝土对应我国C130,核心的就是减震装置,短边阻尼墙有80个,50吨的钢板剪切阻尼墙。这样的结构,最后做到了200米,可能很多的计算数据我不是很了解,但它设计通过,说明方案还是有它的合理性,减震阻尼装置用的非常丰富。它可以在8.5区做到200米。
  大阪的建筑高度是116米,这是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结构柱鞭长800-1200毫米,梁是550×800,隔震层上层转换梁800-1800厘米,隔震层用G4直径1100厘米的隔震支座。这个设计的理念和我们目前国家采用的理念又不一样,因为我们国家最高的建筑100米左右的高度。我们国家的7度区域设计出来,有很多的理念可以我们可以吸收。尤其是在预制装配式的时代,可能会有新的一些驱动力。
  我们国家和日本机构的理念对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结论和建议。目前国家所有的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关注采用隔震的技术降低各种各样建筑结构或者说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没有想过减隔震技术提高结构的使用高度和范围。在整浇混凝土的时代没有必要,框架高50米没有问题,整浇的框架没有什么难度,但在装配式结构里面,框架组合是非常困难的。用减震装置的阻尼替换剪力墙的角色,我认为更加合适。有人说框架结构是非常优势的结构体系,但有没有想过框架结构总体是硬性的,剪力墙是脆性的体质。把这两个放在一起组合,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但在剪力墙的年代,为什么不放呢,能不能通过减隔震技术换一个思路解决。这是对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用的拓宽,也是我们在座各位做减隔震剪力墙技术学者的发展需求。减震和装配式框架结合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前面提到的预制装配式的框架发展是可行的,可以达到100米的高度,这里还有很多优化的范围在里面,各个学科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目前在我们国家所完成的,大部分高层减震功能阻尼器的种类比较单一,这点和日本的同行不一样。超高层的结构,底部剪力比较大,到底能不能用支撑的阻尼器。我们的日本同行就是这么做的,我们需要减震观念的更新,预制装配式的年代有这样的需求。隔震结构和装配式的结构来看,7度区也可以达到100米。我们看到了日本有很高的建筑,它隔震做到7秒和8秒,这需要高承载力更低高度的新一代隔震产品,从而满足更长周期的隔震需求。
  曾德民:王教授对预制装配式框架做了减隔震的分享,可行性对照日本的案例做了比较详细的对比。最后一个议题由标准院的邓烜先生汇报,标准院近几年做了层间隔震体量非常大的工程探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所总工程师 邓烜 

  邓烜:标准院在隔震方面投入很大,各方面的研究和项目以及工程的应用都很多。大家听了郁大师丰富的报告,比较全面。我针对一些细节的技术,主要谈一下现在层间隔震的技术,在实际工程中与我们项目结合的时候,我们所希望得到的一些东西。关于层间隔震也有一些想法,但我是否可以更加直接的来指导我们做设计,我们在实际项目的操作过程中,总是觉得还不是那么充分。
  什么是层间隔震?基础隔震的特点,大家听了一天都很明白。我们层间隔震,相当于把我们的基础隔震的隔震层拿到了上部某一层的位置。其实在国内也讲了基础隔震有两类,一类是住宅基地,还有一类就是底下的顶板。做层间隔震,国内的项目有一些,但不是很多。有一个重大的优点应该进一步的推广使用,尤其是它不需要做隔震沟,可以减少土方的挖量。现在搞隔震也是成本增加的项目,这是非常敏感的东西,我们做层间隔震,能不能把成本降低,推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这是标准院前几年做的项目,因为以前没有那么多的地铁商盖,我们是第一次地铁商盖采用层间隔震的技术项目,而且也是跟工业化装配式结合的项目。
  北京还有出名的项目,五路居地铁站旁边的项目。日本的框架和隔震技术结合的案例,住宅做层间隔震的情况非常多。设计要点,上部和下部都有剪切的效果。现在咱们国家规范,一定程度限制了层间隔震的应用,对下部结构有非常高的要求,包括它的刚度和承载力。使得我们有时候设计非常困难,我也不知道这个楼到底怎么做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这方面我们的规范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让这样的技术得以实现。可能很多人关注层间隔震,大家非常关注隔震层的特性,包括它会决定你的效率和支座的验算。我们除了隔震层以外,其它方面也可以关注。我们对隔震层采用双嵌型的模型进行计算的分析。
  糖葫芦串模型,就是这样排下来,这是比较准确地表现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做反应分析比较合理,如果想把你的研究对象更加集中在隔震层或者说其它的方面,参数还是太多。参考文献我也找了一些,针对它的研究对象而言还是隔震层,有一个相对最优的隔震层屈服,有屈服力系数。放在越上面,可能效果会相对的差一点,更多的就是这种描述。可能日本也有这样的文章,关于逆向位的问题,层间隔震有两个方向反向的效果。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有变形的方向,不完全一致。这里大家可以看出,对上部结构一般和隔震层往往会是同相位的,但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不一定是同相位的,有可能会出现异相位的情况。但下面的这两种情况,隔震层到上部结构出现了逆向位的情况比较少见。这不太容易出现,也不太容易存在。其实我们前面的两种向位对应的隔震型,文献也提到了我们逆向位的情况不存在,通过不同地段波的计算和不同隔震的计算和周期的设定。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我们隔震层以上的这种建筑地震反应,最终的性能由隔震层的钢构决定。如果隔震层做的比较合适,不需要考虑上部结构等等,基本上也可以反映出楼的特性。这种研究有一个特点,基本反应出结构的动力特性,但没有办法反应设计追求的目标。我们评价这个东西,大家有一个很直观的感觉,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做的减震系数不一样,这对我们搞设计的人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层间隔震模型,可以梳理出非常重要的规律,这具有普世意义的规律。对层间隔震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质量比,就是上部结构比下部结构的质量。当隔震层以上的质量特别小的时候,就特别像我们的一个TMD,更多的是TMD在减震,这是一种地震反应,更多的就是TMD的效果。质量比增加到最大,这像基础隔震一样,上部的隔震层来决定的。这里涉及到了几个特别关键的参数,其实对层间隔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质量比,频率比,隔震层的阻尼,最重要的就是质量比和频率比。协调区,中间区域中间层隔震相当于一个过渡的,基础的还是一阶振为主。
  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需要评价减震系数,这个体系没有办法给出对减震系数的考虑。我特别想知道上部结构刚一点,柔一点,大家肯定觉得刚一点隔震一点效果好,柔一点隔震的效果差。在一起,没有办法对它形成评价,从而进行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三质点,隔震层的质量,一层的质量。我们把一层的质量单独的分离出来,相当于多引入了上部结构钢柱,想研究上部结构钢柱对我们做层间隔震的优势。因为很多文件件了割断层的屈服力怎么取,支座怎么选。其实有的时候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自由,隔震层要考虑经济性和最大位移比。隔震层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充分的发挥非常好的钢柱,非常好的屈服力。我们的自由度非常小,这时候我在想除了把关注点放在隔震层的这些参数的优化上,其实作为设计人员有很大的余地调整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如果有底盘,我们通过下部结构非常轻易地改变质量,这是很容易实现的。上部结构多加墙,可以轻易的改变频率。下部结构加墙,也可以很容易实现。我们可以做结构的优化,这样的关注点大部分的文献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时候我们设计了参数,首先是我们设计了上部结构的频率,另外就是隔震层的频率,然后是下部结构的频率。在这时候我们定义了两个频率,隔震层频率比下部的频率,上部结构比下部结构的频率,两质点可以反应结构的动力特性。你要是关注减震系数,必须得同时关注我们隔震上部结构。对我们设计而言,我们关注的设计目标比很多文章关注的复杂很多。隔震层的减震系数我们没有办法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加了质点,这个质点单拿出来,就可以评价减震系数。利用三质点做分析,这是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做了示范,隔震层我们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没有那么大的变化余地。所以干脆把隔震层固定,我们直接设计了隔震层的周期。这是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拍的,这时候讲究做设计的时候,应该怎么通过调整上部结构的刚度,从而改变频率,通过下结构改变质量。而不是说什么情况下隔震层怎么设计,隔震层都是一样的,隔震层设计上很难宽泛的范围调整我们的参数,但调结构的参数我们是可以的。设计的周期,我们也是做了示范楼,周期3.5秒进行计算的。
  分析方法,设定还是频率比和质量比,隔震层固定频率比固定,下结构也固定,就改变上结构的频率就可以。我们也是采用投影的方式,选取了一定的点。如果大家反过来看另外一个图,我们很关注减震系数,设计的判断,光看厉害还不行,还得有参照。减震系数是否能够达到最优,这是我们隔震做的好坏的评价指标。我们需要关注这点,这时候也是针对不同的质量比,有不同的周期模型做的分析。我们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当质量比特别小的时候,我们在上下频率是一的时候,它的系数系最优的。质量比上部结构的简单系数越来越差,研究对象是上部,设计的时候以上部作为我们的设计目标,而不一定是基底。我们验证了一个问题,其实我们之前在做一些项目的时候也碰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上部结构好了,但对我们的下部结构有放大的效应,这种的情况会算出这样的效果来。我们通过这样的质点进一步验证了这种现象,说放大效果还得回到减震系数。你看我们这些质点,最后发现在质量比特别小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质量比大的时候不太可能会出现。
  我们做了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层间隔震的计算,楼的质量比0.31,上部结构比下部结构的频率比0.4,隔震层比是0.2,算下来的减震系数是0.459。我们把这个模型尝试着改变一下,出现了非常大的突变。你把这块删掉,就可以实现相对更加优化的减震效果的设计。我们要关注的是怎么通过优化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来优化,而不是关注隔震层。三质点模型研究结论,当上部子结构与下部子结构频率隔震的时候,结构隔震层间剪力减震系数出现了一个极小值点。隔震层的减震系数随着质量比的增大,会呈现增大的趋势。
  沈阳丽水的项目,下面是纯框架结构,是住宅我们没有搞剪力墙。它的设防烈度7度,周期0.45秒,上盖2.8米。隔震后的周期明显延长,我们把它的质量比和频率比都罗列出来,这跟刚才的范围是基本吻合,有一些误差。这是当时分析的结果,这是剪力的减少。
  层面隔震现在国内应用的少,也许各位在座的其它设计院同仁会比我先有这样的机会。我一直在想,现在很多的住宅,尤其是日本很多的住宅用层间隔震,我们有没有机会进行一下。北京新的烈度区块改了以后,我们的大场地区8.5度的抗震区域,你住宅肯定得盖高,要不然容积率算不够,盖这么高传统抗震搞不下来,这时候隔震肯定得用。我们又同时要给我们业主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能不能考虑层间隔震技术,这对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影响。地铁上盖建筑这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现在地铁站在使用这些技术。多塔的公共建筑也是机会,因为多塔的楼偏置,这也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做层间隔震,可以削弱底盘,从而有扭转的影响,这也是有非常明显的意义存在。我们标准院一定会努力推动技术的应用,希望各位同仁有机会跟我们一道推动尝试采用层间隔震技术。谢谢大家。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