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导读:初次见到陈一峰,给人一种随和、亲切的感觉。在采访中,他始终谈吐文雅。当谈到与国外设计师的差距时,他能做到客观、公正。当谈到自己的得意之作时,他又谦虚谨慎。而在谈到对于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时,他又直言不讳。
陈一峰,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专业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师学会居住委员会委员,《住区》及《时代楼盘》杂志编委,中房研、中房协专家技术委员会成员。
...[详情]近年主要从事房地产项目及医疗、商业、酒店等建筑的研究和设计。主要作品有: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楼、沈阳万科新城、北京倚林佳园、北京珠江帝景、北京香山清琴等。
保障性住房应该可以大大促进住宅设计水平的提高。因为这是一个政府主导的项目,较少受开发商利益左右,所以此前提到的房地产开发中的那些一切以利益为中心的偏颇可以得到某些修正。在国外,一般能够获奖的住宅项目都是社会住房。翻开国外建筑史,许多建筑大师都做过社会住宅和低收入住宅,并把它们当做自己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列入建筑史册的项目都是此类住宅项目,比如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等这种低收入的住宅。而那些所谓的豪宅在建筑史上是没有地位,都是一些比较商业化的事务所做这样的项目。而知名的建筑师都把做社会住宅、低收入住宅作为自己的重要实践,并在建筑史上留下了很多闪光的作品。 ...[详情]
开始讲究住宅质量应该是从2000年中国房地产发展以后,人们对住宅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从规划、户型、环境到整体住宅建筑造型,都开始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以前大部分是福利分房。而现在面对市场,虽然对住宅质量要求高了,但也带来另一种情况。由于都是私人投资,所以大部分要求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对住宅的社会学、心理学、住宅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空间的美学等住宅建筑学本身所追求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弱化。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住宅设计虽然简单但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和关注的方面远比现在要深、要广。当时大学里研究的课题广泛涉及住区社会学,环境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城市文脉等等,但随着住宅越来越商品化,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许多东西都被忽略了。 ...[详情]
接触不同的项目感受也不同。做住区项目有比做公用建筑好的方面,因为开发商比较市场化,他看过你的东西,认可你,从项目的委托到合同的执行就会简单明了,容易沟通合作。而公用建筑大部分还是国有单位、国有机构的管理者来执行,所以在争取项目上,或在项目操作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也是导致现在不少人偏爱做房地产项目的原因之一。但反过来,公用建筑更容易出作品。因为有一个投标的过程,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专家、领导选定了方案,具体的操作人员不敢随便改动方案,怕将来效果不好难交待,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比较尊重设计师的意见。但做房地产项目就不同了,开发商会根据当时销售情况,市场变化情况以及成本核算,随时改变。所以,最后能不能实现设计初衷,能否达到理想状态很难说。 ...[详情]
中国和外国都有好的和差的建筑师,但总体来讲住宅设计技巧方面没有差距,中国建筑师在经验上比国外建筑师要高很多。国内工作5年以上的工程师一年所设计的住宅量要比国外同资历或比他资格更老的建筑师大几十倍,国内建筑师的经验是国外建筑师无法相比的。国外没有大规模开发的社区,所以国外建筑师可能一生就只设计几栋住宅。在与国外设计师合作的一些项目中,遇到大型住区的规划设计问题上,多数国外事务所,包括一些很有名的事务所,基本组织不好小区整体的空间和交通结构。但从户型上,各国有各国的特点,你不能要求外国建筑师做出中国的户型,而中国的建筑师也未必能做出外国的户型。从风格造型的把握上,因为现在整个国内有一种崇洋风,如果都要做一个纯粹地道欧式的,欧洲的建筑师肯定要比中国的建筑师更熟悉文化。 ...[详情]
从住宅来讲,现在还没有很得意的作品。只是某个小区里个别几栋比较满意。例如无锡一个叫高山御花园的别墅里的几栋。这个项目主要是探讨如何把中式建筑风格做为一个商品化住宅别墅的探索与尝试。其他项目有的设计上还可以,但实施起来没达到很好的效果。还有一种是按照菜单设计,现在开发商都交给设计师一个菜单,比如什么风格、别墅、花园洋房、高层各多少,都是按菜单来做,这种不能算作作品。建筑师有自己一直追求的理念,但有时一个建筑最后达到的效果是否与建筑师的想法吻合,这与最后使用的材料、细部色彩、做工是否粗糙简陋都有关系,也与设计周期设计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住宅项目很难控制。这些年我们做的每个项目在当时都尝试一些突破,解决一些问题。比如2000年设计的倚林佳园,那是当时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叠拼。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