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房屋建筑体检实施评价导则》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导则》)中期评审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上明确,作为我国首个从团体标准角度规范房屋建筑体检工作的操作指南,《导则》拟定于12月对外发布。它将为破解存量建筑“老龄化” 难题提供标准化方案,填补行业管理规范空白,推动建筑运维迈入新阶段。
2023年1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正式开展全国城市体检工作,开启了“建筑体检、建筑保险、建筑养老”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在此安排与部署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自2024年底筹备立项房屋建筑体检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
据悉,该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中房研协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越秀集团、中房研协优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城泰科技等来自建筑科研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公司、工程检测单位、修缮机构联合参编。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导则》是在现有已经发布的各类建筑体检技术标准之上,首创的一份管理实施标准。旨在为建筑体检提供科学、规范的实施指引,建立“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的长效机制,将房屋建筑在运维、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健康安全问题系统管理起来。其中规定了体检类型与周期、体检资源要求和实施流程,将体检分为主体结构、外围护系统、装饰装修、环境、附属设备设施、地下管线体检、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若干方面。并给出了可供溯源的房屋体检实施记录清单,提出对房屋建筑体检实施完善程度的评价要求。
编制组表示,该标准的目的并非评价房屋建筑的质量,而是评价体检动作实施的完整与完善程度,标准旨在给物业管理方、所有方以及体检实施方的具体行动提供执行依据。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赵成为工作会致辞
存量建筑“老龄化”敲警钟,建筑体检成城市更新关键
“30年前,人是有病才去看病;现在,我们每年都会去体检。我相信房子也是一样!” 建筑体检课题组组长、标准主编人、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在评审会上形象地阐释了对房屋建筑从“事后维修”到“事前预防”的理念转变。
建筑体检课题组组长、标准主编人、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
据了解,截至2024年,我国城乡住房总建筑面积已超660亿平方米,其中房龄超30年的建筑占比达35%。大量建筑因材料老化、违规改造等问题,安全隐患逐渐凸显。对此,住建部早有部署,明确提出“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的城市更新原则,让建筑体检成为保障居住安全、推进城市更新的核心环节。
从市场需求看,我国建筑修缮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未来五年建筑体检相关从业人员预计达50万人。《导则》的落地,不仅能推动城市更新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更将为房地产行业开辟“运维服务”新赛道,构建“体检-评估-整改-运维” 的完整产业闭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管理+实施”双核心,《导则》三大亮点破解行业痛点
《房屋建筑体检实施评价导则》团体标准编制工作会现场
不同于传统技术标准,《导则》构建“管理+实施”双核心体系,有三大亮点:
一是全周期体检机制:日常体检(每年1次,物业/产权人实施)、基础体检(按建筑年限规定)、专项体检(针对隐患开展),实现动态监测。
二是倡导无损智能技术应用:推广无人机、爬墙机器人等装备,减少二次损伤,体检数据接入信息化平台,实现 “可视化预警 + 动态分析”。
三是三星级评价体系:从8个维度划分体检优秀、良好、达标三级,提供管理标尺。
伴随《导则》的发布,后续将有系列举措推进,如“房屋体检师”认证及职业培训,房屋修缮维护机构认证等。将构建涵盖体检人才、管理、设备研发、修缮的产业链。
系统化框架,体检内容全覆盖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产业协作分会副秘书长、中房优采总经理唐茜主持工作会
本《导则》是在现有已经发布的各类建筑体检技术标准基础上进行的一份管理实施标准,旨在为房屋建筑体检提供科学、规范的实施指引。其中规定了体检类型与周期、体检资源要求和实施流程,将体检分为主体结构、外围护系统、装饰装修、环境、附属设备设施、地下管线体检、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若干方面。并给出了可供溯源的房屋体检实施记录清单,提出对房屋建筑体检实施完善程度的评价要求。
编制组表示,该标准的目的并非评价房屋建筑的质量,而是评价体检动作实施的完整与完善程度,标准,旨在给物业管理方、所有方以及体检实施方的具体行动提供执行依据。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相关领导对标准编制表示充分肯定:住房安全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房屋建筑体检实施标准的编制是个大事,更是个好事,这个课题一定要做实做透,确保科学性、先进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年底编制完成并对外发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丁洪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丁洪涛表示,“建筑体检标准的编制工作恰逢其时且至关重要”,《导则》契合住建部制度规划,更能承接市场需求,中心将持续支持。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靖
与单纯的技术标准不同,本次编制的《导则》是一套注重执行的管理体系,涵盖实施标准、管理规范、体检方法、操作指导、信息化管理及评价体系等。主编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黄靖表示,“这份标准真正创新之处在于,它解决了房屋在运维使用期间如何保持健康安全的管理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
为确保标准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编制组已经在过去近一年时间内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理清了目前行业现存的所有关于房屋建筑体检技术标准。周忻表示:“课题组的工作做的非常扎实,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纸面工作,更已经在落实项目上的实际检测工作。我们在多家检测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体检实践。”
系统化框架 构建全面体检体系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王万金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袁玉代表主编单位阐述标准初稿
据了解,编制组正在进行初稿修订,将尽快推出征求意见稿,并按步骤推动二期评审、终审提交等工作,计划于12月底正式发布。发布后,我国房屋建筑体检将迈入标准化新阶段,护航存量建筑安全,助力城市更新。
经前期详细的资料收集、深入的探访调研和技术研究,《房屋建筑体检实施评价导则》(初稿)明确构建了四大核心内容:
实施流程:规范房屋体检的全过程操作程序;
体检内容体系:建立全面的建筑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主体结构、外围护系统、装饰装修、环境、附属设备设施的各建筑房屋各细节维度);
体检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六个维度的体检方法;
实施评价方法:包括实施效果评估和智慧化运维要求标准编制还特别明确了建筑类型分类,针对不同环境中的建筑形态差异提供了差异化指导,极大地增强了标准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未来展望 从标准到生态的产业升级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相关领导特别指出:标准颁布后,将对实施体检人员提出明确要求,需要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和认证,实现专业化运作。
“《房屋建筑体检实施评价导则》的编制和发布仅仅是一个开始,围绕房屋建筑体检还将有很多事情要做”。建筑体检课题组组长周忻向相关机构、企业、专家发出邀请:“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和加入房屋建筑体检的领域!房屋体检对老百姓安心居住是好事,而它更是一个新的领域和产业,是丰满我国房地产行业产业类型的有效补充。它将逐步培育出新的产业增长点,未来将形成一个很大的完整的产业生态。
从建筑体检到城市更新,从标准制定到生态形成。未来,每一栋老房子都可能因为一次体检而重获新生,每一座城市将因为房屋建筑的体检而活力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