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网

  • 中房网首页|
  • 新闻资讯|
  • 数据研究|
  • 两会专区
中房二季度报告

二季度末投资出现好转迹象,但整体处于调整态势中

2014年第二季度各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增长情况

第二季度各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呈现逐月上升态势,其中6月份投资额达到1.13万亿元,同比上年同期上涨了12.5%,是近年来房地产投资单月最高值(近五年单月投资值最高的月份都是6月,如2012年6月投资额是8397亿元,2013年6月投资是10030亿元。)。从环比值看,4月份较3月小幅下降,但5月和6月的投资额较快增加,且环比值逐月递增,分别为20.5%和34%。从同比看,第二季度各月增幅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增幅分别为15.5%、10.5%和12.5%,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了7-9个百分点。从数据看,房地产投资再创新高,但增长势头所有回落。

分类市场看,住宅投资额在二季度各月呈现逐月增加的态势,每月递增千亿以上,六月较五月增加更是高达两千亿。环比增幅呈现逐月加速上涨。6月份住宅投资环比5月达到了33.1%,商业营业用房环比值达到41.5%。按通常的工程投资规律,5-6月份是投资的集中释放期,通过观察对比历史同期值,我们也发现,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普遍会出现环比较大幅增加的情况,如12年6月份是31.66%,13年6月是30.93%等。从同比看,二季度各月商业营业用房的增幅普遍要高于办公楼和住宅。

2013年Q3 -2014年Q2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增长情况

2014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2019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6.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28689亿元,增长13.7%,增速比1-5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3%,比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

从单季度角度看,去年三、四季度投资额基本持平,今年一季度受政策及季节因素影响,投资额下降较大,第二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迅速恢复到26680亿元的规模,环比增长73.9%,同比增长12.6%。不过,今年第二季度开发投资同比增幅却明显低于前面三个季度,且总体态势是先升后落,分别为18.9%、19.9%、16.8%和12.6%。这在中期角度反映出房地产投资趋于保守。

分类市场看,二季度住宅投资额达到18159亿元,占总开发投资额的比例为68.1%,商业营业用房占比为15%,办公楼为5.6%。住宅投资的占比较此前的三个季度略有下降,其他两类投资占比则相应上升。

从区域投资看,中、西部地区投资环比增幅都大于东部,同比方面西部地区增幅较其他两个区域更快一些。显示了这中西部区域投资活跃度和增长性依然较好。但从占比看,第二季度东部地区投资占比依然高达56.5%,较去年同期还增加了0.1个百分点,显示区域投资总体格局上,中西部地区要超越东部在短期内很难实现。

土地市场退烧

2014年第二季度各月土地购置面积及费用情况

第二季度内各月,土地购置面积逐月增加,其中5月份,土地购置面积达到2959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8.3%,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6月份,土地购置面积虽然较5月份有所放量,但同比却回落了6.3%。二季度以来土地市场明显降温,虽偶有“地王”爆出,但整体土地市场出现了明显降温,底价成交,流拍现象增多,企业购地积极性下降。

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8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8%,降幅比1-5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4031亿元,增长9.0%,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从单季度看,今年第二季度土地购置面积达到8817万平方米,自去年三季度以来的四个季度中,仅高于今年一季度购置面积,显然土地市场萎缩明显。

2013年Q3 -2014年Q2土地购置面积及费用情况

土地出让收入继续创新高。财政部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746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这是继去年上半年来,财政收入同比增速第二次降到个位数。在财政收入增速乏力,地方财力吃紧的压力下,上半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创同期历史纪录,突破2万亿元,达21129亿元,同比增长26.3%(6月份回落至增长7.3%)。

地价水平保持温和上涨态势,环比增速持续放缓,同比增速趋稳。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458元/平方米,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分别为6475元/平方米、5214元/平方米和722元/平方米。

综合、商服、住宅、工业地价环比增速均呈放缓态势。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环比增速为1.36%,连续第二个季度放缓,较上一季度下降了0.53个百分点;商服地价环比增长率较上一季度放缓0.80个百分点,为0.93%;住宅地价环比增长率为1.45%,转为低速增长,增速较上一季度回落0.66个百分点;工业地价环比增速保持低速增长,为1.44%,较上一季度下降了0.27个百分点。

综合、商服、住宅地价同比增速放缓,但仍处于较高位运行,工业地价同比则保持低速增长。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商服、住宅地价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53%、7.48%、9.14%,处于较高位运行,但较上一季度分别下降了0.10、0.69、0.38个百分点,其中,综合地价同比连续6个季度加速上涨后,涨幅开始放缓;工业地价同比增长率为5.73%,较上一季度上升0.46个百分点,继续低速、温和上行。

新开工面积连续回落,竣工面积有起伏

2014年第二季度各月房屋建设情况

4-6月新开工面积逐月增加,且环比增速逐月扩大,由4月份的14.1%,扩大至6月份的21.2%。但同比看,第二季度各月均呈现下跌态势,平均跌幅10%左右。分类市场方面,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这三类主要物业在二季度的新开工面积都表现为开工量逐月增加,但同比表现分化,办公楼新开工表现为逐月增加,住宅和商业地产则同比下跌。竣工面积方面,无论是总的竣工面积还是分类市场竣工面积,都表现为逐月上涨态势。总竣工面积及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增幅要好于新开工面积增幅,这预示着未来市场供应将有所回落。

2013年Q3 -2014年Q2房屋建设情况

2014年1-6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801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66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8%。房屋竣工面积382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91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新开工面积虽然延续了下降态势,但较1-5月份而言降幅略有收窄;竣工面积上半年同比增速较前5个月的增速有所加快。

分季度看,上半年一季度受春节因素及市场预期变化等影响,新开工面积环比去年四季度出现大幅下跌,第二季度新开工面积达到5.1亿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5%。新开工遇冷明显。再看环比,第一季度环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48.3%,且各分类市场都呈现环比大幅下降,第二季度虽迅速回升,但整体依然低迷。第二季度的表现明显弱于去年同期及下半年。按照一般规律,每年的第二季度新开工面积表现都不错,但今年新开工面积持续出现同比回落,显示开发企业的投资与建设积极性在减弱。

竣工面积表现略强于新开工。近四个季度中,今年第二季度的竣工面积高于一季度及上年第三季度,环比一季度增长6.3%,同比增长24.1%。各分类市场中,住宅呈现环比上涨,而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均环比下降。竣工面积总体略好,这与前期历史欠账较多有一定关系,去年以来竣工量一直不足,到今年预计一些项目陆续竣工交付。在当前市场持续调整的状态下,去库存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也是企业维系经营,保证资金链安全的关键。竣工面积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也不会大量增长,否则市场库存压力将继续增大。

2013-2014年连续四个季度累计房屋施工面积情况

2014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1140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增速比1-5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37195万平方米,增长8.3%,较1-5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

房屋销售面积和金额环比逐月上涨,调整中的市场初现暖意

2014年第二季度商品房销售情况

从月度成交看,今年第二季度各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呈现逐月上升态势,在整体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5、6月份市场还是走出了一个微反弹的态势。尤其是6月份,较5月份增长了47.1%。从绝对量看,6月份商品房成交1.23亿平方米,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同样处于一个历史成交的巅峰阶段。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糟糕。分类市场看,商业营业用房涨幅明显,即便个别月份同比下跌,下跌的幅度也远小于其他两类。分区域看,中西部地区的成交量已经超过了东部区域,同比涨幅也普遍高于东部地区。

销售金额方面,今年6月份的销售金额(7459亿元),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略低一点。从这个角度看,6月销售金额依然处于历史最高峰水平,只是没有明显增长而已。分类市场看,4-6月份销售同比均呈现负增长态势,但降幅有收窄的迹象。环比增而同比将,也说明当前的市场是短期有企稳迹象,中长期处于激烈调整中。销售金额降幅要甚于销售面积,表明第二季度房价确实开始下降了。

2013年Q3 -2014年Q2商品房销售情况

2014年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48365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6.0%,降幅比1-5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8%,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2.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7.7%。商品房销售额31133亿元,同比下降6.7%,降幅比1-5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9.2%,办公楼销售额下降12.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9.8%。

分季度看,今年二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83亿平方米,低于去年第三和第四季度。从同比看,近四个季度增幅分别为15.7%,7.7%,-3.8%和-7.5%。同比增速逐季下降,且由增转降。分类看,商业营业用房在第二季度保持了难得的增长态势,同比增长8.5%,是二季度房地产市场的一个亮点。成交构成上,住宅成交占商品房成交总量的87.3%,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分占2.12%和7.5%。住宅成交比例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而商业营业用房占比显著提高,办公楼占比持平。

成交金额方面,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同比都呈现下跌态势,且跌幅逐季扩大。住宅和办公楼的成交金额同比下跌,而商业营业用房同比保持了正增长。另外,商品房成交金额及分类市场金额的同比跌幅要大于对应指标的成交面积跌幅。这也表明各类市场的成交价格有下降趋势。

通过数据分析,今年二季度无论是商品房销售面积还是金额,均出现同比下跌,且呈现季度间的连续下跌,同时也应看到,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的绝对量并不低,如果剔除2013年市场非理性增长的部分,今年的市场依然会有一定的成长性,从这个角度看,对当前市场的解读不应过于悲观。

目前市场形势下,房地产调控模式也发生变化,中央政府坚持市场化为主的导向,不再出台“一刀切”政策,地方政府在中央默许下,开始逐步取消限购政策,力图重新激活房地产市场。不过限购并不会改变市场供求格局,对大部分城市而言,取消限购更多是纠正此前的政策偏差,给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带来一定想象空间。未来市场走向依然由人口流动、城市化、市场成熟度、供求关系等因素来决定。

房价环比开始下跌、同比平均涨幅加速回落

2014年第二季度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及同比)走势

第二季度各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出现同比涨幅回落、环比加速下跌的趋势。季末6月份,房价环比下降的城市有55个,持平的城市有7个,上涨的城市有8个;与去年同月相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下降1个(温州-5.3%)。

从三个方面看2014年第二季度房价指数变化情况:

一是最高涨幅。环比方面,4-6月的最高涨幅分别为0.4%,0.3%,0.2%;同比方面,最高涨幅分别为13.6%,11.3%,9.4%。

二是价格指数平均涨幅。环比方面,4-6月的平均涨幅分别为0.06%,-0.16%,-0.48%;同比方面,平均涨幅分别为6.8%,5.6%,4.3%。

三是房价同比涨幅超过10%的城市数量。4月份为6个,5月份为2个,6月份为0个。

从以上房价数据变化看,无论是最高涨幅,平均涨幅,还是涨幅超过10%的城市数,二季度内各月都呈现了逐步下降的态势,相对一季度而言,房价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态势,尤其是环比平均房价,二季度内的五月和六月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是房价回落的重要标志。同比平均房价指数同样出现显著回落,第二季度各月房价同比超过10%的城市屈指可数,6月份所有70城市房价增幅全部低于1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6月份同比涨幅已经全部低于10%,较上季度末房价回落5个百分点。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显著回落,对全国房价的走势具有指标意义。环比涨幅方面,除北京微幅上涨外,其他三个一线城市已经呈现环比下跌态势。

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顺利

截至6月底,今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30万套,基本建成28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76%和58%,完成投资7200亿元。

住建部表示,目前,包括棚改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的工作分别是:完善住房保障顶层设计,出台《城镇住房保障条例》,推进住房保障法制化、规范化;坚决把抓建成、促入住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下大力气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依法依规做好征收补偿、安置、资金筹措、质量监管、公平分配等各项工作;切实抓好保障房后续管理,在准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规范机制,努力实现住房保障公共资源公平善用。

今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480万套。

为了推进棚改,央行将向国开行提供1万亿元再贷款,用来专项支持棚户区改造。国开行的贷款融资成本低、贷款期限长,可有效缓解棚户区改造资金瓶颈,成为地方新一轮城镇化的主力支持银行。此次,万亿元央行再贷款遂成为棚改资金的新渠道,为棚改提速提供依法合规、操作便捷、成本适当、来源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棚改任务的资金需要,并努力降低资金成本。长期来看有利于平抑房价,稳定楼市。

房地产贷款平稳增长

上半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比上季末高0.4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54万亿元,同比多增2404亿元。

上半年末,房产开发贷款余额4.04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季末高5.4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 9.7%,增速比上季末高 2.1 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0.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季末低1.7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9389亿元,同比少增239亿元。

上半年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9694亿元,同比增长47.3%,增速比上季末高20.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402亿元,占同期房产开发贷款增量的47.3%,比一季度增量占比高27.9个百分点。从金融信贷角度看,金融系统对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支持是有力的。

资金来源情况良好,其他资金来源受销售低迷影响占比下降

2014年第二季度各月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

第二季度各月,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总量呈现逐月上涨态势,环比涨幅也总体向上增长,4月环比值为13.4%,5月为12.5%,6月则跃升为27.9%;同比涨幅同样表现为逐月上涨,分别为-2.0%,0.2%和0.6%,显示开发企业资金供应态势良好。

从资金结构看,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两项占据了资金来源总量的80%以上。国内贷款则保持在15-16%的比例。利用外资在1%以下,且逐月下降。

2014年第二季度各月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

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8913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1293亿元,增长14.1%;利用外资186亿元,下降20.6%;自筹资金23810亿元,增长10.1%;其他资金23624亿元,下降7.2%。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14252亿元,下降9.3%;这也表明市场调整,销售额的下降对企业资金来源影响较大。

分季度看,第二季度资金来源总量是3.02万亿元,近期四个季度内仅高于2014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同比下跌0.3%。

从资金来源结构看,今年上半年国内贷款比重较去年下半年有所回升,但二季度比重低于一季度。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二季度比重较一季度则有所加大。

品牌房企业绩分化,企业集中度维持高位

今年上半年,国内房市行情并未延续强劲走势。冷酷的行情加剧了企业竞争,行业进入了全新的大整合时期。上半年入榜TOP50中,集中度持续上升。有三类房企实现了业绩快增:一类是聚焦三四线城镇化的房企,如碧桂园、华夏幸福、恒大;一类是降价促销力度较大的房企,如万科、雅居乐;一类是“短平快”的快周转房企,如旭辉、阳光城、正荣、泰禾。这些房企为什么能穿透行情?或许值得众房企思考借鉴。

2014年上半年,市场环境的低迷状况持续,降价的范围、幅度进一步扩大。第二季度,企业在半年报的压力下加大了推盘量和折扣的力度,在市场依旧低迷的情况下,创造出不少佳绩。相对来说,TOP50企业的销售状况强于大市,销售门槛相比去年有所提升。

金额门槛方面,TOP10企业的入榜门槛从238亿元增加到了258亿元,同比上涨8.4%。与此同时,TOP50企业金额门槛从去年上半年的56亿元提升至今年的63亿元,提升了12.5%。

而在面积门槛方面,TOP10和TOP20企业有较大程度的下滑。TOP10企业的成交面积门槛为187万平方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6万平方米,幅度达23%。TOP20企业入榜门槛从132万平方米减少至1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

在低迷市场上,上榜龙头房企的表现强于中小房企,2014年上半年,TOP50企业金额、面积集中度继续提升。金额集中度方面,2014年上半年,上榜房企金额集中度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其中,TOP10企业从去年的14.6%上升至18.6%,增加了4个百分点,同时TOP20及TOP50企业同比分别增加4个百分点及4.7个百分点。从2012年至今的金额集中度数据中可以看出,TOP50企业的总体提升趋势明显,从2012上半年的27.7%增加至了2014年上半年的33.2%。相比于去年同期,2014年上半年,上榜企业面积集中度同样稳步提升,其中TOP10和TOP20企业均增长了2.3个百分点;TOP50企业则增长了3.1个百分点。同样,从2012年到2014年的上半年,TOP50的面积集中度呈提升趋势,共增加了4.1%。

2014年上半年开发企业销售金额及面积TOP10

国房景气指数走势持续下挫

4-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分别为95.79,95.02和94.84。随着楼市进入冰冻期,国房景气指数也进入一年来的最低位,预期未来三个月到半年依然处于底部,甚至继续向下发展。

近一年国房景气指数走势

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中期调整的过程,最困难时期或即将过去

从上半年市场实际运行的数据指标看,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已确定无疑。新开工量、销售面积、销售金额都出现环比、同比不同维度、不同程度的下跌,且跌幅呈现逐月、逐季的加速调整。从结构角度看,一线城市开始迅速调整,从而带动和加深了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调整幅度,这与以往的市场运行模式完全不同。以价格为例,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大中城市房价指数,5、6月份除北京外,其他三个一线城市房价全部呈现环比下跌。商品住宅周度成交量也呈现逐步震荡走低态势。

作为人口数量和质量高度集中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罕见的下跌,且在国家并无进一步紧缩性调控政策背景下实现的,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市场本身出现了调整的要求,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主导作用,供求关系的失衡,尤其是供大于求导致了当前市场的调整。

从市场周期看,经历了此前十年的黄金发展期,特别是近年来在行政政策作用下畸形发展的市场,其调整回归的内部应力相当大,一旦开启了调整窗口,这个过程在短期内很难结束。基本判断是,2014年上半年也是本轮调整期的前中期部分,当前很可能正在经历最困难的阶段,下半年至明年初市场将触底回升。

当前是市场的调整期,也是改革的窗口期

客观分析,虽然2014年上半年楼市的销量同比上年同期出现不小幅度的下降,但是同2012与2011年同期相比,还是有不小幅度的增长。2013年的房地产市场有很多超理性的、非正常的因素,需求被提前释放。今年上半年同比数据为负,但这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崩盘,不应过分悲观。有些企业和区域市场,阵痛难以避免。在市场的调整期,拿了地王的那些企业,或会遭遇阵痛。

目前是房地产的调整期,也是改革的窗口期。房地产行业跟经济政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不太吻合的一面。房地产的结构调整、业态调整,既给市场带来了一些难处,但同时又带来了希望。政策安排方面,房地产的中长期制度是短缺的。而对于行业改革的窗口期,从当前的市场来分析,购房者对市场的观望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正好给限购行政手段的退出留下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现在是改革的窗口期。

限购取消不会导致房价再次暴涨,市场因素是主因

限购松绑对楼市市场面的长期走势难有实质推动。首先,此番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主要是供应过大、房价上涨过快、需求提前透支等市场内在因素导致,市场的恢复需要这些因素的逐一消解,需要时间的积累;其次,二三线城市长期以来对限购政策的执行本来就非常宽松,操作空间无处不在,市场的调整并不在于限购,因此,即使全面取消限购也只是降低了购房手续的难度,对释放购房需求的作用微乎其微。下一步市场能否恢复,关键看市场本身的调整,以及金融信贷的支撑水平和力度。

建设部推动大规模棚改,将对行业产生系列影响

据信,近期住建部正密切关注并调研地方政府以回购商品房用于安置房的棚改新模式,同时国开行获得央行万亿再贷款支持棚改。种种迹象表明,棚改已经进入住房建设领域的核心词汇范围。万亿资金支持棚改,被业界称为中国版QE。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目的是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并进而确保经济增长速度。今年和接下来的几年若要保持7.5%左右的GDP增速,就必须保持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而投入棚改的资金将作为重要补充。这是央行拨款1万亿的核心作用。一些地方会试点收购商品房(包括保障房、限价房等)用于棚改安置房,有利于保障房去库存,许多城市的保障房都存在“房等人”的情况,这下保障房存量有了新的出处。

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有利地方政府对冲土地出让金减少及角色转型

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土地市场低迷,土地出让金预期减少的当下,中央发布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的通知,明确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上半年土地供应量已经同比减少,当前房价下跌的形势同时带动地价下跌,未来几个季度土地财政收入可能明显下滑。预计土地收入未来几个季度将明显回落,全年增速可能向预算增速-11.8%趋近。在房地产相关税收出现负增长、土地出让金趋于萎缩的背景下越发捉襟见肘。地方自发自还债务将减轻严重依赖土地的地方财政。让地方政府真正成为信用主体,公平参与竞争,而非只会卖地的地主,促进地方财政的逐步脱离土地财政,促使地方政府角色转型。

“以房养老”的推行不占天时之利

“以房养老”的推行与房地产市场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进入试点范围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四地,试点期自2014年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这四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比较充分,特别是北上广,市场化程度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进入了行业发展的成熟期。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都是有周期性的。当前正好处于一个明显的调整期,且本轮调整并非出于政策打压,而是市场供求关系下自身的调节。未来两年恰恰是市场调整的关键期。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似乎并不占“天时”之利。如果价格评估过高,未来市场回落,将影响保险公司的收益,而如果评估价过低,那么老人参与的积极性就很小,试点效果将大打折扣。

上半年无论是市场、政策还是企业出现了普遍调整的态势。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期来看,既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本身健康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认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以下几个趋势:

市场销售:下半年的供应量仍然会上升,特别是第三季度,市场还有一个阶段性的恢复增长。加之开发企业积极实行价格促销策略,下跌趋势会减缓,预计销售情况好于上半年,市场回归主要体现在第四季度,但是好的程度有限。全年销售量和销售金额都较去年有明显的下降,幅度应该在10%左右。

信贷环境:信贷的投放已经从过去的年度管理变成了现在的月度、额度管理,在政策改变的情况下,下半年的信贷环境会变好。前期定向降准、调整贷存比等政策的影响,将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加上实体经济的回暖拉动贷款需求,预计下半年的信贷环境会出现比较宽松的局面。

政策走向:地方主导的解除限购政策的行动将递次展开,除一线城市外,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将会跟进呼和浩特、济南等城市放松限购;重点推进保障房建设、旧城危改棚改,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紧迫的利益问题;继续推进房地产税收改革、不动产登记和住房信息联网等中长期制度建设,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平稳过渡。下半年去库存化将是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和政策导向。

支持自住购房,保障首置和改善居住正常信贷需求

楼市经过以“限购、限贷、限价”为核心的调控,如今投资投机比例大幅下降,主流为首次置业和改善型自住需求,当前银行首套购房贷款利率普遍达到基准或上浮5%-10%甚至20%等,严重抑制购买力不强的自住型需求正常释放。建议应该定向适度放松信贷,有利于降低居民购房压力,稳定房地产市场。

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情适度调整限购政策

2011年至今,限购政策在抑制楼市投资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升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房地产市场格局已经扭转,投资性需求比例很低。在中央强调双向调控、分类指导、差异化落实政策的总基调下,限购政策也应该适时进行相应调整,目前地方政府已经被赋予了这项权利。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可以全面取消;房价较高的、涨幅过快的二线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可以调整限购的区域,调整购买套数上限,调整外地人购房条件等,如果要全面取消,应上报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一线城市要保留限购,但应调整不合理条件,如北京、上海外地户籍单身不能买房的规定。

通过城市规划调整,利用土地供应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针对目前出现的新建商品房供过于求的、库存量过高的、需求本地化的部分二线及三、四线城市,需要出台一些具体的调整措施。例如:土地库存量过高的城市,亟需控制土地出让规模,缩减土地供应计划,新增商品房供应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新区、开发区等区域库存过高的,需要调整新增土地出让节奏;产品结构比如大户型比例过高等问题突出的,需要出台具体措施控制过量的此类产品新增量,积极引导、约束开发企业调整户型结构。针对当前一些二、三线城市,商品房业态结构也种失衡、商业办公物业库存过高的问题,亟需调整土地规划,控制类似土地出让增加,化解高库存风险,做到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利用率。

土地市场下行趋势明显,土地价格持续上涨
东、西部地区市场形势好于中部地区
多数省市土地购置面积下降

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月递增
国内贷款比重下降,自筹资金占比上升
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收窄,商品房库存压力加大
商品房销售延续下行走势,市场仍处于调整期
55城房价环比下降,同比涨幅有所回落
三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
三区域新开工面积逐月回升,同比仍处于下行区间
三区域施工面积同比增速继续放缓
三区域上半年竣工面积显著回升
商品房销售面积有所好转,总量仍在低位徘徊

第二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上涨,资金到位情况有所好转
土地市场下行,企业购置面积下降
上半年新开工速度放缓,竣工面积明显增加
上半年楼市趋冷,多数重点城市销售下滑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下行,一线城市表现最为明显

1-6月全国保障房开工530万套 达标76%
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做好2014年住房保障工作
2014年全国69城欲新增保障房建设用地2944公顷

典型房企拿地同比量跌价升,企业土储量略有下滑
行业集中度不断攀升,面积门槛有所下降

2014上半年主要统计数据
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汇总
2014上半年全国40个重点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情况
2014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50

如需了解报告详细信息,或有意见建议及其他相关问题,请联系中房研协研究中心,骆女士,电话010-88380916或010-68323566-806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

邮编:100037 电话:010-68323566 传真:010-88386228

Copyright © 2010-2012 北京中房研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26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