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期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据了解,规划编制将在明确区域战略定位、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三地的比较优势,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布局、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和操作措施。公众瞩目的京津冀一体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一体化的核心是什么

合理分工

京津冀三地在10年前就已经形成自己的产业分布特征。河北省基本以是以钢铁产业、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轻工产业为主,即第二产业为主导;北京人才大量集聚在此,主要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它的教育、文化、科技这些核心资源来发展壮大产业;而背靠天津港,天津有非常好的工商业基础、制造业基础,虽然赶不上北京的高端服务业,但天津的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的加工环节具有优势。
京津冀三者有着非常突出的比较优势,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如今10年过去了,京津冀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目前,北京提出建设知识型加服务型区域,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高端服务业,如今北京的服务业已经占到经济的77%。天津服务型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比重里也逐渐上升,逾50%。河北则因接收京津的部分制造业,而从资源装置型工业,走向资源+加工的产业结构。
按照目前多数的设想,未来,北京主打高新科技、文化产业、第三产业等知识型区域,天津主打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型区域,河北主打资源、初级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资源型区域,三者通过合理的分工,进行协同发展。

产业融合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合作与融合是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联动就会十分活跃,就易于形成经济圈。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以使先进地区加快产业升级,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与被转移方的双赢。珠三角的如顺德、东莞等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心城市广州、深圳虽有差距,但无断裂,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心城市间的产业梯度合理,产业较易扩散与转移,整个区域由经济链条串起。长三角的城市群发育也很完善。苏、锡、常等中等城市如同群星拱月,依傍在上海的周边,大中小城市群为产业的梯次转移铺就了一条平缓自然的通道。
产业融合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有助于促进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融合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创新与灵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融合能够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产业融合将打破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助于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产业融合扩大了区域中心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

协同发展

京津冀区域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封闭性发展导致了地区经济的缺失:一方面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资源抽取导致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又受到周边地区的制约。区域内部没有形成有序的梯度,区域内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次的城市,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在整个区域中,大城市处于绝对优势,其他城市不能很好地衔接,使整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特别是京津冀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城乡间经济差距过大,总量规模掩盖了总量不平衡,中小城市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既表现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也表现在京津城区与郊县之间(有数据称,北京郊区县经济总量仅占北京市总体规模的2%至3%)。
过于悬殊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是区域中落后和边缘的地区没有能力引进、吸收、消化周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使发达地区所出现的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因为找不到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能力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因此影响了合理经济梯度的形成,更导致在京津周围的河北省辖区内,出现了京津贫困带。2012年,河北的国家级贫困县有39个,大部分分布在京津周边,这一贫困带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差别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因此,中央高调重启京津冀一体化,最大的目的就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

京津冀区域发展示意图

京津冀区域发展示意图

一体化的待解难题

  尽管京津冀区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京津冀一体化仍然存在着一些基础性缺陷,如缺乏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认同感不强,本位主义严重;京津两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梯度不合理,经济二元结构突出;京津两地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链断裂明显等,成为京津冀区域协作发展的障碍。

  • 高层级的协调机制
  • 发展区域经济,最忌讳的就是合作各方没有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寻找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而是各自为政,互为对手,导致项目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京津冀在规划上缺乏协调的局面,正表现出此一大忌。
  • 尽管从地域上来看京津冀是一个整体,但京津冀三地分属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其最严重、最直接的后果是,在京津冀这一整体地域上难以进行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又难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
  • 近年来,京津冀高层领导虽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层协调机制,未能就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性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共识,未能在寻求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及合作切入点上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尽管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已提出了十几年,但北京、天津与河北三地间纠葛于利益、规划与未来间的博弈,让这一美好的愿景在很长时间里,都被揶揄为“京津竞争、河北苦等”。
  • 在这片人口稠密、区划复杂的土地上,面对着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推行一体化无疑是高难度动作。 只有国家出台统一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才能对不同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具有约束力,突破行政区划的障碍,克服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也才能使得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如今的京津冀如同一辆三轮驱动的战车,只有轮子朝一个方向转才能前进,而不是原地打转,而这时就需要一个足够权威的指挥官。
  • 缺乏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
  • 长期以来,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这就必然使得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可以说首都意识要远远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这与上海更强调长三角中心形成强烈对比。
  • 北京和天津作为该地区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由于联合观念的缺乏、行政地位的对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定时期形成的财政、投资、金融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做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工业主导产业趋同现象,难以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聚集。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内的合理流动,限制了市场机制下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的产生。
  • 产业结构调整
  • 近期媒体的不少传言,如“北京拟向天津、河北等地外迁207家企业,其中大多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河北、天津等地承接热情不高”,以及随后又有媒体称北京发改委否认。无论真相如何,这说明只是简单的“三高一低”式的产业搬迁,或者是高层行政命令式的让承接产业不能“挑肥拣瘦”,所谓的合理分工、产业融合难免效果大打折扣。
  • 要实现合理的产业结构分工调整,打破利益藩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三方高层达成共识,明晰各自城市定位。其次,北京要让渡一些自己的利益和资源,对非首都功能和定位之外的产业坚决疏解,外迁的不能只是“三高一低”的“鸡肋”,但这又还得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进,行政干预的效果要大大低于制度和市场诱导。再次,京津方面的一些产业同构、重复建设问题解决也并非一日之功。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未能形成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 公共资源调整
  • 数据显示,北京211重点大学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全国最佳医院百名榜中北京独占约三分之一,而天津和河北则相去甚远。 面对功能分离、人口分流等核心问题,缩小公共资源巨大落差是一体化绕不过去的课题。
  • 公共资源不均衡问题是很多人的后顾之忧,不把这个落差解决好,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很难,就很难真正用“经济圈”替代“城市块”。有专家称,应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区域内共建共享,对于涉及中央级的医院、大学等加强高层次协调,促进首都资源以多种方式向周边辐射和延伸,同时北京周边地区自身也要加大医疗、教育的投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缩小与北京的差距。
  • 此外,在交通方面,虽然京津城际高铁、京冀高铁已运行多年,但“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共存在“断头路”里程达2300公里;天津甚至没有直达石家庄的高铁。津冀的官员均表示,交通的最大难题还是钱由谁出的问题,比如“八通线地铁到燕郊也就是十分钟车程,但就是谁也不愿意去修。”好在三地已经开始编写交通协同发展计划,但交通只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一部分,如果产业政策和其他公共资源配置问题没有配套上,那么潮汐式迁徙和“睡城”还是会不断重演。

环京津中小城市:一体化下的最大受益者

数据标题文字0

保定:距天安门约70公里,与北京的房山区相连,离北京也就三十多公里,与规划新建的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处只有10多公里的距离,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铁也将接通,未来更有可能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3月26日发布,规划明确: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

涿州:相对于保定城区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中直单位特别多,有40多家中直单位,而保定城区似乎还没有一家。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铁十八局、中国煤炭地质研究院、矿山局、中国水利水电四局、中国水利水电五局等中直单位驻涿州人口占城市人口近50%。另外,最近两年,从北京又有些央企搬到涿州。

未来规划:一是河北白洋淀科技城。二是京南现代产业基地,以保北低碳新城为核心的汽车、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三是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四是现代快速交通体系。

数据标题文字0

廊坊:地理位置优越,是京津一小时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交通发达,京山、京沪、京九、大秦、津保五条铁路干线,京津塘、京沈、津保三条高速公路和京开、京哈、京福、京津、津保五条国家级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此外,廊坊未来还有可能定位小型的新兴电子和高端装备制造城市。

固安:距北京市区最近的县城,是首都经济圈南部区域的核心县市,同时也是首都新机场重点发展区域,在"大北京"战略中承担重要的角色。随着新机场开建,固安将在交通、配套方面获益。

燕郊:隶属河北但与北京关系紧密的燕郊属于规划中的第三圈层,有望采用市郊铁路的方式直通北京。市郊铁路建成后,列车时速将提到160公里,从距离北京60公里左右的燕郊可确保1个小时内到达中心城区。

未来规划:廊坊市将重点实施央企、外企和民企总部招商,针对北京准备外迁的千余家企业。

数据标题文字0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文化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石家庄自身条件的改善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特别是高铁的建设缩短了石家庄到京津的时空距离。在“京津冀一体化”的都市圈中,石家庄面临很多机遇,未来将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面对“京津冀一体化”,石家庄最需要由产业职能走向综合职能,放大空间优势,强化城市后续动力,并培育一流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层级。

未来规划:以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为主要承接产业。

数据标题文字0

唐山:距天安门约180公里,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同时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物流中心,拥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曹妃甸港。

未来规划:以曹妃甸作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秦皇岛: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秦皇岛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区域,与其他城市之间只有资源上的共享,因为它拥有天然的良港、优质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枢纽。旅游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不仅从业人员多,而且创造的价值大,其他像是港口、生态、产业等等也都参与其中,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链条很长的产业链。秦皇岛港作为一个内外输出的重要港口,肩负着煤炭输出的重要责任,也将会为一体化的物流业做出更大贡献。

未来规划:深化落实以清华、北大部分院系为代表的教育产业落地。

数据标题文字0

张家口: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交界处,市区距首都北京仅180公里,距天津港340公里。是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冀晋蒙(外长城)经济圈的交汇点。此外,张家口是河北省矿产资源较丰富市之一,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张家口和北京正在联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如果成功,张家口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并推动张家口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未来规划:主要承接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落实《京张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合作协议》,以东花园京北生态新区为平台,吸引更多的北京企业、项目、人才落户我市。

承德:西南与南分别挨着北京与天津,背靠蒙辽,省内又与秦皇岛、唐山两个沿海城市以及张家口市相邻。距北京200公里。承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未来规划:打造首都经济圈高端人群疗养度假的休闲区。

宝坻、武清:天津市宝坻区,位处在北京、天津、唐山三大城市的中心腹地,西北距北京市85公里,南距天津市73公里,东距唐山市105公里,多条高速、铁路交汇于此。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津之间,是京滨综合发展主轴的重要节点,城区距北京市区71公里,距首都机场90公里,距天津市区13公里,距天津港71公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未来规划:天津的宝坻区和武清区要求2014年分别引进各类京企项目180个和500个,突出借重用好首都资源。

坎坷三十年:从首都圈到京津冀一体化

  • 早在1982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首都圈”的概念,这可以认为是在合作设想上拉开了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序幕。不久,华北地区率先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用以指导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解决地区间物资调剂等问题,京津冀区域合作在协会的指导下得以正式展开。1986年,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而国家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分工协作、一体化等概念,国家发改委也在2004年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京津冀都市圈地跨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地级市。据媒体报道,2010年8月5日,该规划已上报国务院。然而直到今天,京津冀一体化似乎仍然停留在概念上,并未获批。

  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座谈会上提出7点要求:

  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

  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 北京:京津冀交通规划正在编制
  • 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负责人日前透露,国家正在结合京津冀三省市的要求统一编制交通规划,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目标是,到2020年,计划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实现首都国际机场1亿人次乘客目标。
  • 天津:拟建设未来科技城打造首都承接基地
  • 天津4月8日召开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研究《天津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会议强调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重要要求,高水平建设天津未来科技城,努力打造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基地。会议指出,天津未来科技城是承载京津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承接首都功能和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
  • 河北:《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
  • 河北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事记

【发起及初期】 (1982年—1994年)

1982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首都圈”的概念,这可以认为是在合作设想上拉开了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序幕。不久,华北地区率先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用以指导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解决地区间物资调剂等问题,京津冀区域合作在协会的指导下得以正式展开。

1986年,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

1988年,北京市与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6地市组建了环京经济协作区,定位为“北京、河北省政府指导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区域组织”,建立了市长、专员联席会制度,设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协作区以推进行业(系统)联合为突破口,带动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相继创办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工业品批发交易市场,组建了信息网络、科技网络、供销社联合会等行业协作组织,建立起地区企业间的广泛联系,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区域经济合作。

1992年以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区域协作和区域组织逐步削弱。1994年以后,环京经济协作区进入了走走停停的状态,步入低潮。企业之间、地区政府之间无序竞争的局面日益突出,重复建设也越演越烈,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另两大都市圈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也逐渐拉开。

【全面启动】(1996年—2004年)

1996年,国家在“九五”计划中将环渤海地区列为7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的第二位。同年,北京市科委制定的《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北京周边地区的范围主要包括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区,即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7个市,面积共16.8万平方公里的“首都经济圈”。从此,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纵深发展】(2004年—2009年)

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决定首先选择易于突破的领域开展合作。

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要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

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08年2月,“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

【加速推进 】(2010年至今)

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在规划体系等6个方面启动与北京的“对接工程”。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1年5月,首届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

2014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抓紧编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

201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要求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1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2014年3月26日,河北省政府出台《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保定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

最新报道

各方观点

<b>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b>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

    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举措,再到付诸实践需要一个过程,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尚不确切。盲目“抢房”导致的虚假繁荣有可能吹大短期的泡沫。
<b>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b>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的是自上而下、令行禁止的统筹规划。如果顶层设计还未全面启动,地方就已经开始各自调整,那紧随其后的很可能是地价的大幅上涨,开发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地方利益的恶性竞争,而这些只可能成为一体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b>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b>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

    京津冀一体化应该打破行政色彩,突出市场配置各类资源,防止通过行政手段形成又一个特大城市,这才是解决京津冀发展瓶颈的方法。总的思路应该是打破三省市现有的公共服务和资源体系,让三地逐步实现互通。
<b>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b>

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

    京津冀等区域楼市应谨防通州在2010-2011年出现的市场暴跌风险,在没有利好落地的情况下,房价先涨,非常不利于经济发展。当地即使是会发展承接北京部分功能的区域,主要居住人群依然是当地人,房价高了对收入相对较低的当地人更不是好事。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