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上市:里程碑还是新迷局?

2013-11-12 10:58:26来源:房地产金融

扫描二维码分享

  8月27日,绿地集团发布新闻稿称,其通过全资子公司认购盛高置地(控股)有限公司(“盛高置地”,香港联交所股票编号:0337.HK)扩大股本后的60%交易于当日正式完成,标志着绿地集团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盛高置地将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绿地香港”)。

  此举对于绿地而言无疑是一次脱贫的表现。作为2012年中国地产TOP10中的新科榜眼,绿地以销售额1050.78亿元仅次于老大万科,与保利、万达一起跻身中国房地产企业千亿俱乐部行列。与此同时,绿地集团旗下房地产、能源、金融这三大主营业务,在2012年合计为绿地带来了2445.75亿元的营业收入,这个成绩也使得绿地集团在世界

  500强企业中的排名从原先的第483位跃升至第359位,增长速度排名全球第三,在95家上榜的中国企业中,增速排名第一。

  但是对于绿地而言,这样成绩背后难以掩饰的一个尴尬则是,无论是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还是在中国房地产TOP10的榜单里,绿地集团无论是母公司还是旗下的子公司,居然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事实上,绿地谋求上市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但其复杂的股权结构却始终成为了绿地上市之路上难以跨越的屏障。为了加快上市步伐,绿地一直在进行股权结构的梳理。1992年成立时,绿地是纯粹的国企,上海市农委、建委的四家企业是其股东,其中农委3家企业共出资1000万元,建委一家企业出资1000万元,共同组成“绿地开发总公司”。由于4家企业给了绿地启动资金,绿地每年要给它们25%的固定回报。1997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绿地开始改制为集团。通过改制,张玉良为绿地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绿地集团的职工以职工持股会的形式拥有了18.8%(当时中央规定大中型国企改制职工持股会不得超过25%)的股份,职工平均持股约8万元。此后,职工持股份额多次变化,甚至一度高于国有股,成为所谓民企。

  绿地经历了纯国有、国有相对控股、国有绝对控股的多个过程后,国有股最终又成为大股东。在此过程中,农委、建委下属企业曾持股51%,职工持股会持有46%(其中张玉良持股2%),其余3%为社会股东持有。

  但2010年10月底,农委所持的绿地股权被划转至上海市国资委,同时绿地集团的党组织关系调整至市国资委党委。据了解,这部分股权占了绝对优势,虽然绿地并没有回应目前最新的股权结构,但据猜测,上海市国资委或已是最大股东。

  在此次行政划拨后,坊间曾有传闻,国资委旗下的上海城投希望在上海国资整合大戏之中扮演整合者的角色,因此,旗下城投控股也在做资产的剥离与重组,绿地的地产业务很可能划拨至城投控股,借壳上市。但由于复杂的股权整合,这一方案并不具备可操作性,最终被否决。

  2011年底,绿地集团内部透露,集团有意实行IPO整体上市,已进入实质性的准备阶段。当时,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绿地无论是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一两年内都不太可能。“它没有迫切上市的愿望,上市以后会出现一些问题,估计地产业务两年内上市的可能性都不大。绿地是国有与民营的混合所有制,股东结构比较复杂,还存在有待梳理的东西,这是没有上市的最重要原因,其他都是技术层面上的原因。”

  但仅仅过了一年,绿地便通过借壳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上市梦想,只不过外界对此的疑问是,绿地这种快刀斩乱麻的上市方式中,究竟隐藏了多少谜团。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