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Prilhofer:欧洲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技术研究与介绍

2016-06-24 11:40:51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中房网讯 6月23日至6月24日,第八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美房地产高峰论坛在江苏常州隆重开幕。受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的委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作为承办单位,积极筹备举办此次“新型建造”分论坛。论坛上,演讲嘉宾分别从中外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历程、政策环境、PC装配式住宅、新型钢结构住宅、SI装配式内装等不同角度,为大家全方位提出新型装配式住宅发展面临的机遇、问题及解决方案。德国Prilhofer建筑工业化公司总裁Christian Prilhofer作了“欧洲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技术研究与介绍”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德国Prilhofer建筑工业化公司总裁 Christian Prilhofer

  Christian Prilhofer:大家好,我来到这里非常兴奋,来和大家分享德国的经验,我想要讲一讲装配式建筑的综述、历史以及如何将该技术在中国使用。首先先讲讲我们的公司,我们是咨询公司,是为设计进行咨询,有些项目是不容易进行预制的。工业化的施工方法可以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很多国家和公司想要进入预制的产业,但是预制产业和汽车产业和消费品产业是类似的,那就意味着不仅要改变理念也要改变技术和整个基础设施,从设计图纸、装配到建筑,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建筑看成是整体的产品。这里面讲两张图表显示了传统施工方式和建筑工业化之间的区别,预制就意味着一步一步的完成,而不是像传统施工一样各个施工环节同时发生,这种施工方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当我们思考建筑工业化的时候可以把它想成是在工业流水线上的汽车组装,这其实就是一个装配的过程,必须要有正确的规划才能够达到这种组装。必须要在组装的时候没有错误,没有太多整改的干扰,只有达到了这些规划才能够进行顺利的装配建筑,  如果两个体系并行的话是高成本低效的。
    我先讲讲欧洲的装配式建筑系统发展,欧洲花了50年才使装配式建筑系统变成成熟,在中国可能这个时间要大大的减少。最开始是法国的Monier先生想到了一个主意,德国的工程师Gustav他发明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二战之后出现了两种系统的分裂,苏联方式和西方方式。大概到60年代中期,西方的客户他们想要更好、更廉价的房屋,也就是60年代中期有了分歧,苏联方式模式一直到苏联崛起才结束。当时的西方模式在60年代就开始有了分歧,这是一个半预制系统的主要部件,钢筋桁架是半预制系统的开发,钢筋桁架是在工厂用机器加工,然后来到混凝土中,效率非常高,所以有很多人效仿这种做法。在80年代中期,我们发现我们只注重楼层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注重墙的做法,而且必须要把这种做法标准化,这样的话才可以使作为的人都参加到工业化的进程中来,必须要有标准和规范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两张图片是正在施工时拍的图片。
    80年代中期的时候,是预制建筑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新的IT技术,转眼间很多人有了CAD体系,就是计算机辅助系统,所以他们可以用CAD系统来产生电子数据,然后出现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使得自动控制成为了可能,这边唯一缺少的就是互动和界面。1994年推出的UNICAM是第一个开放接口,然后我们出现了由CAD控制的工厂,我们通过计算机输入数据。这张图片所显示的是一个现代工厂,这其实就是预制的工厂,和大家想象的可能不一样,这个工厂使用的混凝土只有10%,大部分组成部分都是模具,我们的数据是工业化的基础,然后有了数据就有新的机械来组装模具,然后制造节能减排的混凝土,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高效率。接下来一步就是用建筑信息模式BAM(音),现在大家都谈论着BAM,然而在过去的欧洲,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陆陆续续使用了BAM模型,当时并不是为了跟上潮流,而是必须使用BAM模型来分析处理数据,来减少不必要的文书工作和浪费。为什么西欧必须要使用这种体系呢?因为在60年代中期,出现了开发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分歧。在预制工厂之间也出现了很多的竞争,因此要增加效率他们必须要把价格压低,大部分的预制公司跟中国相比都是小规模的,这些小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不得不创造出预制体系来保住他们的市场份额,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他们就开始了这个体系的制造和发展。最后,生产商开始自己慢慢的摸索规范和标准,最后使得大家都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个体系。
    预制出现了以后就出现了自动化生产模式,然后就意味着所有的预制就全部变成自动化了,使得价格大大降低。实心墙体采用套筒连接的方式,必须要有效的墙和楼板,这种高效是全方位的,必须要有这种全方位的高效才能够使得装配式房屋取得成功。当然,欧洲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这张照片是维也纳的新房屋,都是用装配式建筑方法做出来的,可以看到做到了因地制宜。今天的自动化体系使我们建造房屋的时候可以像组装汽车一样,又可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我们在泰国有一个厂家,Pruksa是泰国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们在全世界做调查找到最好的体系,我们当时和他们合作,创造了Pruksa体系。2016年的今天,他们的产量为50套一天,现在可以建造十层高的公寓房,做好两层房楼两个月以后住户就可以入住,这种建造速度可以使他们带来更大流量的资金。这张图片可以看到他们卖房子和卖其他消费品是一样的,就像卖手机一样,对他们来说预制只是一种工具,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只是用来满足客户需求的。
    这些在俄罗斯的项目,俄罗斯一直在用他们以前的传统工艺,直到进入21世纪才开始转型。在俄罗斯做项目总是机遇和风险并存,在2015年我们做了这样一个项目是启动预制装配式工艺化生产的第一个工厂,这里有25层高,设计比较灵活,在俄罗斯做项目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会一直扩大产能,他们不像在以前的苏联体系里面说政府来提供住房大家都很开心就完事了,现在是更多的用一种市场化的方式,他们也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你看他们的网站也是一样的,只是语言不一样而已但是设计都是一样的,我们在全球做的项目都有这个特色,我也是有这样的观点,无论是哪里的人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客户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他们想要量身订制的产品,他们想获得更多的信息,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生产商肯定是会更加成功的生产商。在中国如何能够成功的推广工业化技术呢?这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我觉得目前已经听到很多了所以我就不详细说,我们的建议是一步一步的实现预制是很可能的,每年可能只增加几个百分点慢慢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比如说三年之后有可能就不一样,如果需要改变的话都是慢慢的改变,这样的方式更保险。
    中国现在是两种体系并行,既有预制又有现场浇铸,两个体制并行就意味着成本也是双倍的,风险也是双倍的,对于生产商和对于客户来讲都不是高效的解决办法,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中国在装配式住宅上也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和规则,不像在国外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用的都是一样的,如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要愿意加入都可以加入,但是中国目前还缺乏几个统一的系统。我们的建议是怎么来解决以上的问题,如刚才所说的我们不能步伐太慢,我们还是需要尽快的做出这样的改变。我们需要制定标准、规范然后开始推广新的系统。比如说如果不能达到100%预制的话,至少要达到90%。另外建筑应该被视为一种产品,开发建筑的人就像生产产品一样,他要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了热情,当我们回顾汽车的生产就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他们有一个产品然后产品推出来以后客户会说这样这个产品符合我的需求,我很满意,所以他们就开始大量的生产。另外还需要思维方式的改变、需要规范标准的改变应该意识到标准规范的重要性,通过标准规范可以实现这种转型的,我们要避免两个体制并行的昂贵的操作方法。
    另外我们还需要用一种非常整体化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思维,预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要解决大部分主要的问题。比如说一到二十层的建筑占到市场份额的80%,然后再开始做三十层、四十层的高层建筑,也许刚开始不能全部做预制,但是可以做部分的预制,最重要的是能够尽快的推行,不然的话浪费很多时间,因为时间在中国意味着金钱,非常珍贵,我们没有办法再等十年,必须要赶上市场的需求和进度。我觉得在全球对预制的知识积累已经足够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把这些经验和知识能够整合起来,来自日本的、来自欧洲的其他各个地方的专家力量,有很多国际的合作伙伴他们是很愿意帮忙的,需要用一种合作的方式来推进,这样的话也可以来节省时间,用更短的时间实现同样的目标,因为对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这种传统工法并不高效,这是两个建筑,可以看出来预制是一种工具,它是我们实现高效施工的一种工具、一种方法,它应该是有效的,可得到的、有帮助的。最后,作为结论感谢大家,我希望我能够为大家介绍一点怎么样能够进快高效的实施这样的一个目标。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