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通知 | 会议议程 | 新闻快递 | 论坛集萃 | 科技平台 | 人居基金 | 媒体报道 | 精彩图片 | 展览中心 | 往届回顾
主题报告

            什么样的城市是美好的城市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连玉明

         
  谢谢主持人,大家好!
  我记得去年的时候,地产界有一句名言,叫“城市价值决定地产价值”。我就想在人居环境这样一个论坛上,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叫《城市环境决定人居环境》。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城市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环境,有什么样的城市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居环境。所以,人居和环境、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我觉得我们需要讨论,什么样的城市会创造最好的城市环境,当然结论是最好的城市才能创造最好的城市环境,不好的城市必然会带来不好的城市环境。今天愿意和大家一起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呢?我们的研究表明:

  第一,最好的城市是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
  当前,中国城市之所以出现了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只规划不执行,这就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大家知道,城市建设的不可重复决定了城市规划必须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对于城市化来说,规划必须是比建设更为重要,如果规划滞后,即使再高标准的建设、再高水平的管理也无济于事。
  大家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大城市交通会越来越拥堵呢?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城市病”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这种交通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它具有很长的潜伏期,有的是十年,有的是二十年,甚至更长。二是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这种交通堵塞一旦爆发,它就会转移,表面上来看它是一个交通问题,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人、车、路一个交通堵塞的链条,甚至形成城市管理的综合症。为什么会导致交通的堵塞,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城市结构的不合理所导致的。城市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城市的功能紊乱,这种功能紊乱又导致了城市的神经错乱,神经错乱又导致了城市的管理混乱,管理混乱的直接结果导致了政府决策行为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在城市规划中又表现为短期行为和现实利益,反过来又加剧了城市结构的更加不合理。所以交通堵塞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解决交通堵塞,不能单纯解决所谓的交通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战略上改变城市结构。我讲一个观点:北京在改变城市结构上已经错过了两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奥运场馆建设,整个奥运场馆建设在北城,加剧了城市结构的更加不合理性,像这样大型的基础设施一旦形成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是不可重复的;第二次是国际机场的兴建,为什么不能把国际机场修在天津呢?这样有可能缓解大城市带来的各种弊端。如果这些结构不改变,政府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收效甚微。曾培炎副总理最近指出,“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
  在城市化浪潮的强大动力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率从15年前的18.9%已经增长到2004年末的41.8%,平均年增长率为1.55%。今后的15年,城市化率的增长率,每年不会低于1%,如果把城市化比作一辆火车,那么城市规划就是铁轨,火车头的动力越足,轨道的刚性就要越好。从这个角度讲,城市规划对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让城市输在规划上。规划不是政府的权力,而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在城市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政府必须先规划后建设,尤其要坚持“三要三不要”的规划原则:一是规划要坚持集约型、紧凑型的发展模式,不要平面蔓延型、粗放型、“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二是规划要在优化空间布局的框架下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不要按照现实需求,尤其是政府的短期利益来规划未来,不能把子孙饭吃干喝尽;三是规划要有科技含量,不要把规划变成空洞的政府口号,或者是变向的政府工作报告。只有这样,城市才能从战略定位不准确、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模式不集约这三大瓶颈中走出来,才能建设和发展一个“最好的城市”。

  第二,最好的城市是能够把握成长关键期的城市。
  城市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一,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二是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实现这两条以后的城市化进程就进入了成长关键期。目前,城市化水平以1%的速度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大,估计每年的建设量按面积计算已占到全球的40%。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平方米,超过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2002—2003年全国城镇拆除2.81亿平米房子,占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的41.3%。建筑总耗能总量超过社会总耗能的46%,2004年,我国消耗了占世界产量36%的钢材和50%的水泥。
大家知道,英国是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但是它的城市化率从30%提到75%用了200年时间,美国用了100年时间,日本用了70年时间,韩国用了50年时间,而我们中国预计只用40年时间。用40年时间要走过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带来城市化高速发展背后的一些问题。高速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民族,从历史的进程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但是城市化会带来一种巨变,这种巨变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也会带来一些“城市病”。比如大城市“摊大饼”式的铺张,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出现贫民窟。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陷入了盲目的“平面蔓延型扩张”、盲目的“圈地运动”、盲目的“造城运动”、盲目的“城市美化运动”等。数据显示,到2003年年底,大约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过高的城市定位、一哄而上的开发热、CBD热,并没有真正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成长关键期的特征。相反,却造成了城市功能的重复和浪费,进而严重影响到城市健康、理性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城市化不能再走城市蔓延的老路,而应该采取更加紧凑更为集约的模式,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这才是最好的城市的成功之路。

  第三,最好的城市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居,也可以理解为宜居,无论是人居还是宜居,是一个千年城市发展目标,是一个高级的城市发展形态。究竟什么样的城市适宜人居住?那就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真正以人为本,能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能不能最大化的满足她的居住者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为居民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优良的秩序,更加优化的管理,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优秀的文化。我们认为,宜居是城市价值的最高体现,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城市生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城市价值是否最大化的重要标准。一个城市有没有价值,价值是不是最大化,不仅要看这个城市是不是具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更重要的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更高地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以及能更多地为它的居住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我们提出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就在十天前,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公布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对2003年GDP总量排名在前100名的城市,进行了一个生活质量的排行。通过这个排行来研究,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生活质量的基础,但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不等于城市的生活质量高,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的生活质量并不是完全成正相关的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觉得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如果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是集约型的,是产业内生型的,那么它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成正比;如果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型的,是污染性的,那么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成反比,
  我们把影响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概括为12个方面,叫做“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衣就要看居民的收入水平;食要看恩格尔系数和居民的消费支出;住要看居民人均居住的使用面积;行要看交通便利;生要看教育,看这个城市适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老要看社会保障覆盖率;病要看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死要看人均寿命;安要看安全感,看这个城市公共安全以及非正常的死亡人数是多少;居要看居住环境,看这个城市天是不是蓝,水是不是清,地是否绿;乐要看这个城市的文化休闲娱乐状况;业就是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为她的居住者,包括外来的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因此,一个好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宜居的城市,而宜居是以“人文、生态、集约、和谐”的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为前提的。

   第四,最好的城市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城市。
  为什么现在城市都是千城一面、千篇一律呢?我们研究表明,有两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造成城市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重要原因,我们概括为:
  一是盲人摸象。有的城市在过度城市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盲目调整城市规划、盲目崇洋媚外照抄照搬国外模式,盲目上马“形象工程”、“光彩工程”和“靓丽工程”;盲目滥用权力使城市变大变快变洋。这些盲目性就像盲人摸象,实质上就是政府行为、长官意思造成的“权力审美”,其后果就是“大城市复制美国,小城市复制大城市”。
  二是拔苗助长。有些城市不顾自己的条件、特色,不计成本、不惜代价,拔高城市定位,扩张城市人口,土地过渡开发,不计成本大拆大建,肢解城市规划,这种所谓“现代化”式城市开发使我们无法看到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也无法传承这个城市的文化风貌。一个失去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城市,一个失去自然和人性的空间,再多的高楼林立,再多的草坪绿地,也会给城市带来伤痛与遗憾,也会让人感到孤独和失去记忆。土耳其的一位诗人说,“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貌。”而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在人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了。城市要发展,要旧城改造,要消灭危房,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城市,尊重市民,这些尊重的背后是文明的传承,是城市文化所折射出的个性的魅力。

   第五,最好的城市是老百姓期待和向往的城市。
  归根到底,城市是市民的城市,生活在城市的人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的期盼是什么?2005年8月,我们通过新华网和中国政务信息网组织了一次关于“未来5~1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十大愿景”的网上调查活动。经过15万网民的投票,最终评选出的最期盼的十大愿景是:平价医疗、社会保障全覆盖、诚信、迁徙自由、扩大中等收入者、阳光政府、绿色生态、节水节能节约、宽容社会和防艾。这些愿景集中体现了市民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向往,也对城市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建设发展一个最好的城市提供了新的坐标。比如为什么平价医疗最引人关注?因为最大的不公是医疗。以至官方的结论认为,20多年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为什么“诚信”的愿望如此迫切?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诚信以及缺少建立诚信的制度环境。为什么扩大中等收入者变成了人们的期盼?因为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中,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正成为中国最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为什么节水节能节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因为全国660多个大中小城市,4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2004—2005年间,水荒、电荒、煤荒、油荒接踵不断,能源紧缺正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什么预防艾滋病也会前所未有地接近普通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因为未来5~15年中国迎来人口高峰的同时,也正进入艾滋病爆发的高峰,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毁灭性的一切。据世卫组织预计,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居亚洲第二,2004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内地有艾滋病毒感染者84万人,其中艾滋病人约8万。北京从1998年艾滋病毒感染者以40%速度递增。中国艾滋病正处于从高危人群向普遍人群大面积的扩散的临界线上。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防治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伦理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法律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艾滋病像一股无形的洪水正朝我们袭来。未来5年如果我们不能把握绝无仅有的控制艾滋病的良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的生命。
  一位美国的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在21世纪影响人类的两件最重要的事。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进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文关怀。而生活质量是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最重要的体现。站在人的高度,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的价值导向。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这个时代正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共同关注城市的今天和未来,把我们美好的愿望变成建设绿色人居、和谐社会的行动,预祝大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宋春华
吴忠泉
王涌彬
王忠明
连玉明
牛凤瑞
嘉宾致辞
包宗华
许溶烈
沈建忠
杨戌标
互动对话
主题报告会一
绿色人居、和谐社会
主题报告会二
紧凑新城镇发展
人居基金
   ◆人居环境专项基金管理办法
   ◆基金会捐赠奖励办法
   ◆捐款减税通知
   ◆提供捐助请点击进入
   ◆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
 
科技平台 
人居科技产业平台重大意义
人居科技产业平台工作思路
人居科技产业平台工作内容
人居科技产业平台服务框架
首批人居科技产业平台成员
 
展览中心 
       ◆展览中心
       ◆展览布置图
       ◆展览内容
 
推进工程 
    ◆推进工程简介
    ◆金牌建设试点项目
    ◆推进工程动态
    ◆推进工程资料汇编
 
 
 
 
  
媒体链接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