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联国际]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2011-10-28 15:38:38

扫描二维码分享
  • 城市:全国
  • 发布时间:2011-10-28
  • 报告类型:市场报告
  • 发布机构:洲联国际

    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新鲜出炉。北京、上海分别以89.6分和87.5分独占鳌头,遥遥领先;深圳、广州以76.8分和76.0分齐头并进;杭州、天津、南京、成都、武汉、重庆紧随其后,位列第二能级。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综合优势明显,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总部经济存量资源。一些二线城市在吸引优势产业总部和特色职能总部方面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杭州发展浙商特色总部经济、成都打造西南区域职能总部基地和沈阳建设装备制造业总部之都等。

 

    在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风生水起之时,众多中小城市深陷抢抓总部经济热点和缺少总部经济发展抓手的维谷之中。中小城市是否适合发展总部经济;如果适合,其发展路径与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之路又有何异同?

 

    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之路:吸引总部入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开始了“迁移总部”的热潮,纷纷将总部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国内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迁移。如湖南远大、山西经纬等将总部迁入北京,浙江衫衫、江苏春兰等将总部迁入上海,中国总部经济悄然萌生。2002年“总部经济”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总部经济”的影响迅速遍及全国,各地政府视“总部经济”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引擎和经济发展新契机,争先推出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国政府机构、跨国公司或国内外大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入驻本地。

 

    大城市发展总部经济重在吸引总部入驻。企业总部是承担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职能,占据企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这些高端部门在总部经济聚集区“扎堆”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高端化和规模化。例如纽约曼哈顿的华尔街,长仅1.54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吸引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的总部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成为世界上总部最集中的地区。又如北京将首钢总部留下,把首钢的制造环节迁往河北省唐山市境内,同时将首钢搬迁地石景山区打造成总部经济聚集区——“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简称CRD),打造北京西部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务服务、高新技术、旅游会展等高端产业于一体的现代聚集区。

 

    从中国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北京以其政治中心、决策中心等国家职能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吸引众多跨国企业的投资和研发型总部集聚;上海则以其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功能定位吸引众多跨国企业的管理型总部集聚。相对而言,受香港更高层级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广州和深圳对跨国企业总部的吸引力被削弱,两市总部经济层次不高,聚集效应不明显。

 

    表 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情况对比(至2010年6月)

 

    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专家学者对大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关注较多,普遍认同的“总部经济”定义是“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各种其他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一定义强调的是大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思路,未能对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给出明确的思路和清晰的路线图。

 

    表 总部经济区与生产制造区的差异

 

    总部经济的本质是产业经济部门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地域分化,以及城市区域的经济服务化。大企业把超出某个限度或不符合自身战略的产品环节分离出去,直接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环节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专业企业集中同类产品或服务,组织大批量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更快地创新发展新产品和新服务。市场化是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各企业主体在各自产品环节与其它企业形成的竞合关系。分离之后的产品生产部门和企业总部职能会在地域上有所分工,制造功能布局于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非城市中心区域,而企业总部职能则选择在营商环境优越、要素流动顺畅的城市中心区域。“四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将面临“四化”的重塑,不同级别的城市将有条件发展不同层次的总部经济。

 

    图 总部经济形成机理

 

    近年来,一些中小城市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尝试,也收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永康市总部经济中心围绕五金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资源、信息、技术和资本等要素集散功能,规划用地面积600亩和吸引500家以上企业总部;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现已成为中国首个县级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上海南桥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条件,吸引邻省中小企业总部入驻,差异化发展特色型总部经济。商务区目前是唯一一个以上海市政府名义命名的“总部商务区”,截止2009年底商务区已集聚300多家浙江企业总部。

 

    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之路:“四化”理念和因地制宜


    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衍生型”总部经济,本地大型企业的部门分离,总部经济职能搬入城市中心区,形成总部经济集聚区。截至2009年底,我国中小城市已达2160个,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万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超过40%的中小城市的增加值规模已经达到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水平,这些城市也大都形成了具备各自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不乏产值在十亿级规模以上的重点企业。企业步入小康阶段之后,将愈加重视研发、采购、设计、营销、物流、金融等职能,以前的制造业基地将不能满足这些总部职能的需求,这些职能部门将会被安排在同一城市的中心城区。浙江的永康、绍兴、温岭等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都属于这种情况。

 

    中小城市以其较有影响力的产业基础、专业市场、政策优惠,或者物流区位等因素,吸引外地配套企业或贸易客商的大量入驻,这是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第二种情况,可称为“引入型”总部经济。昆山市花桥镇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近年来构建的商贸体系,以及所在区域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吸引了大量总部企业入驻,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最快的中小城市总部经济集聚区。从引进的企业总部类型看,有以恩斯克为代表的综合性总部,以高特佳为代表的创投总部,以华东光电研究所为代表的独立研发机构,以苏豪、七匹狼为代表的区域性总部,以大润发、好孩子为代表的销售总部。

 

    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首要问题是突破生产性服务业缺失的瓶颈制约。中国当前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约为43.0%,而绝大多数中小城市都低于这一水平,普遍以第二产业为主。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战略决策、投资运营、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发展,这类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对企业总部选择中小城市或是大城市产生重要影响。会展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与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昆山、永康的会展经济都为这些地方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另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对区域总部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引导总部经济发展的更具针对性引导政策和提高总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

 

    图 企业总部对服务业的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2008年)》


    中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切不可贪大求洋。一方面,总部经济发展需要通盘考虑人力资源、产业配套、科研资源、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交通网络、信息服务、行政效率、文化氛围、法制规章和人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一些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已经具备总部经济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总部经济的发展载体是商务办公楼宇,而办公楼宇的建设量与本地工业产值、商贸经济流量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进行总部经济商务区策划和规划过程中,要前瞻性的计划办公楼宇的建设量、建设品味和开发进度,避免出现“落成即空城”或“入住即落后”的情况发生。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