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8 15:50:11
生活品质的提高使人们对住宅的舒适度更加关注,也进而成为住宅产品品质提升的推动力。过去十年中,市场上很多开发商注重炒作和宣传推广的效果,不愿投入精力去研究产品的质量与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与消费者的成熟,作为最大的投资与耐久商品,住宅也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投入来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而改善住宅舒适度,延长住宅使用寿命,降低住宅日常维护开支,离不开绿色低碳、生态节能设计和技术的应用。因此,如何通过有限的资金投入提高住宅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及运营费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绿色低碳住宅的核心,也将是今后住宅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势。
走适合中国的低碳节能道路
能源危机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欧美发达国家自1973年全球能源危机后就开始高度重视节能,特别是欧洲在这方面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在这方面国外政府也有很多优惠政策鼓励节能,比如免税,提供低息贷款等,比如开发项目、住宅区自己发电成本高,国家可以高价收购等。他们大力开发低能耗、微能耗、甚至零能耗的住宅,无论理念和实践都走在我们前面。
对中国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的道路。以建筑设计行业为例,洲联最早在中国推广生态节能理念,也是最先依托欧洲先进的生态节能技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实践和创新:合肥大剧院、济南天泰太阳树、南京峰尚、上海罗氏制药办公楼等一批生态节能建筑的实施,展示了洲联结合自身强大的建筑规划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洲联于2009年被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DGNB)选定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下属企业北京DGNB绿色建筑咨询有限公司成为德国DGNB在中国的唯一官方代表机构。作为世界上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DGNB代表着欧洲可持续建筑评估的最高水平,包含了绿色生态、建筑经济、建筑功能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覆盖建筑整个产业链。
低碳节能建筑在中国的可行之道
中国要建设和推广低碳节能住宅,除了要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体系之外, 中长期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对各种不同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玻璃、铝制品和内部装修材料,以及建筑设备(空调等)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统计和分析。同时,对不同地区厂家生产的各种建筑材料其单位能耗进行标识和追踪,建造时才能有更节能、减碳的方案可选择。
其次,中国需要设计、研发和建立适合国内市场需求且经济成本上可行的建筑技术体系。通过这种体系,更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使之成为切实降低建筑物碳排放量的建筑结构体系,如建立轻钢、新型轻质混凝土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体系等的追踪,使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计算有科学依据。最后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要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建筑开发的规划设计、建筑结构的造型、建筑材料的选择等。
具体到技术应用过程中,中国可根据不同地区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住宅产品节能方案:比如中国北方地区,关键是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改善末端调节技术和室内舒适度, 提高能源设备效率,减少传输损失, 实行供热体系改革, 利用市场机制调动节能积极性;对于南方地区,除提高围护结构综合节能性能外,需强调自然通风、外遮阳,采用“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采暖空调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热泵技术,摒弃所谓先进的“集中供冷”模式;而对于少数高端住宅产品,则可以探索欧洲模式, 采用先进的技术组合,达到较高舒适度,同时将能耗控制在较低水平上。特别是通过产业化、市场化使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本降低,技术走向成熟,尽可能面向所有的住宅产品推广应用。
而从根本上,采用高科技、节能环保技术是中国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和建设单位需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并将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新技术的采用和系统化的配合与互动不仅能够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创造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将为建筑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美国住宅建筑节能政策的发展
美国虽然在建筑节能技术研发推广上并不代表世界先进水平,但在节能政策制定上也有参考借鉴价值。加州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制订发布了本州建筑节能标准,此后,相继在80年代和90年代对标准作了几次修订,直至2001年推出最新版本的标准。加州节能标准分为规定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两部分,前者必须强制执行,后者提供达到规定性指标的各种方式和途径。标准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指标控制程度的灵活性,激发了设计师、开发商等标准使用者的创新精神,同时也为标准的下一轮修订奠定了基础。
美国还鼓励有条件的州制订本州的节能政策,并要求以多样化的扶持举措,推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节能政策的实施。据此,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提供了便于独户住宅翻新或装修时节省能源的高能源效率房屋抵押贷款,并且对于节能建筑还给予税收上的优惠。
德国住宅开发中的生态节能成功案例
德国是一个能源紧缺的国家,能源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由于纬度较高,德国冬季较长,建筑供暖耗能成为德国政府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领域。多年来,政府通过制定和改进建筑保温技术规范等措施,不断发掘建筑节能的潜力。而德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是为了从根本上减少CO2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比如从2002年起德国实行的建筑节能条例EnEV2002,就已经从控制单项建筑维护结构(如外墙、外窗、屋顶)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转化为对建筑物真正的能量消耗量的严格控制,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首先是实行建筑能耗定量化、建筑能耗证书系统,其次新建住宅必须出具采暖所需能耗量和住宅能耗核心值,分项列出所需电能、燃油、燃气、燃煤数量,制成建筑能耗计算表。为什么要建立建筑能耗证书系统?买一辆私家汽车,百公里油耗多少厂家有明确的技术资料说明,买冰箱,顾客都要买节能冰箱,厂家也有技术资料说明冰箱每天耗电量。而住宅每年的能耗费用更是对使用者一笔巨大的开支,建立建筑能耗证书系统对控制建筑能耗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税收政策方面,德国也有相关措施推动建筑节能,提高社会各界节约能耗的积极性,促进各种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同时不增加民众的负担。此外,德国除对新建筑实行较高节能标准外,旧房改造工作也推进的有声有色。德国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如 KfW基金,用以推动旧房改造工程,以期实现提高建筑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三大目标。
具体行动上,德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住宅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增加建筑外保温设施,更换高效门窗,替换高能耗的采暖设施等。通过这些维护更新方法,使德国的旧房每平米住宅面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0千克/年,这样的成果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实行旧房改造以来,德国共投入近百亿欧元低息贷款用于此项工作,各种其它形式的帮助也是旧房改造取得成功的因素。
房地产市场火爆时期,产品供不应求,对房地产商及其产品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高、中、低档楼盘品质差异不明显。例如与电器、汽车行业相比,后者已发展相对成熟,技术含量和产品配置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而房地产各项规范还不够完善,技术应用比例较低,一些楼盘评选往往流于表象,以区位、外观、风格等为主,忽略了核心技术品质的提升。这些在市场繁荣时期可能都不构成太大问题,凭借地段优势、营销策略完全可以赢利。但当今天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供应更加丰富,购房人日趋理性,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对房地产产品技术含量就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技术含量所带来的是产品质量、人性化、舒适度、节能环保等方面核心居住品质的提升,这些才是地产产品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对于开发商,提高技术应用比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一是常规技术、施工质量、用材品质的提升。例如很多优秀项目虽然没有全面应用高科技、生态节能技术,但由于在施工质量、用材、常规保温防水等方面力求高品质,同样获得了成功;二是摒弃炒作,做真正的高科技、高舒适度生态节能产品。例如洲联设计的南京锋尚、杭州中北花园等,其核心卖点是为建筑提供了一整套舒适度指标,例如一年四季恒温恒湿、全置换式新风、取消空调暖气等等,而在节能方面以低能耗、微能耗和零能耗,实实在在为使用者降低日常使用费用。高舒适度与低能耗这二点是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产品所不具备的,而随着今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先进技术、生态节能设计和产品将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