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副中心型小城镇:化被动为主动

2014-04-18 15:43:50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东北部,瓯江的支流好溪从一座蓬勃的小城镇——壶镇穿流而过。每天晚上,在镇中心的休闲广场上能看到上千人在跳舞,有老人、孩子、市民,也有普通村民。对周边乡镇的居民来说,周末到壶镇镇中心的万客隆超市购物已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能进入省重点的壶镇中学,是孩子们最引以为豪的事情;而如若家人有了健康问题,他们会直接前往好溪之畔的缙云县第二人民医院,那里的医疗服务甚至吸引了永康、仙居和磐安的居民。

  壶镇,正凭借着区域内最完善的设施、最强势的教育资源和商业配套持续不断地吸引着“新壶镇人”。2011年全年,壶镇新落户的人数达到1125人;2012年,这一数字则增加到1200人。这座距缙云县城约30公里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副中心。

  壶镇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它的区位条件。壶镇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市的交界处,缙云县东北边缘,超出了缙云县城和各中心城市能够辐射的地理范围,从而形成了一个空白区域,广阔的乡村腹地和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就催生了壶镇这样的副中心镇。这与历史上集镇的形成是一样的逻辑,如在贵州剑河县的县志中就有记载:“黔地崇山叠嶂,舟车不通,艰难往返,相地置场市,鬻盐负米,羌宾贩货,便日用耳。”

  化“被动发展”为“主动选择”

  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壶镇这样的副中心镇,形成了介于集聚的城市与分散的农村之间的结构层,是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键节点。

  首先,县域副中心镇是乡村层面的区域增长极,它以服务聚人口、以服务带产业,为区域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的东坑镇,就以其成熟的商贸服务平台、标准化的蔬菜交易大厅吸引了方圆30公里的菜农来此交易,带动了东坑、梁镇、席麻湾、王渠则等镇蔬菜产业的现代化。

  其次,这种小城镇最有可能率先发展成为“新型小城市”。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加快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那些位于大都市近郊的小城镇将会被整合进大都市区,成为专业镇或撤镇设区,而位于城市远端的腹地中心镇,最具有成长为独立小城市的资质——良好的城镇基础和交通条件、广阔的腹地空间以及种类齐全的城镇服务业,为它们提供了职能升级和规模扩张的重要砝码。

  此外,县域副中心镇还能够通过公共配套的集中建设,避免各乡镇的重复投入与资源浪费,使势单力薄的小乡镇无需各自发展公共服务,就能以较低的成本从副中心镇获取资源。

  因此,政府应该看到,拥有广阔腹地的小城镇从一开始就具备了率先城镇化的天然优势,只有转变发展思路,主动选择那些基础良好、腹地广阔的“种子城镇“,让强者更强,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优选择。这种主动扶植副中心镇的策略,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增长极的加速催化,甚至能够打破行政界线的限制,在跨县市的人口抢夺战中占领先机。

  一、找准重点:腹地,腹地,还是腹地

  在地域范围广阔的县市,政府应该格外关注那些“盲区“——它们因距离或地形条件的限制,难以接受县城和城市极化作用的辐射,形成了一个边缘地带;但也因为如此,其中发展资质相对较好的城镇就获得了相对广阔的腹地空间。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应该以前瞻性的眼光,选择那些具备一定规模且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定位为县域副中心,进行重点扶植。

  从行政区位方面而言,主要有三种区域应该培育县域副中心:

  1. 县城偏离中心:当县城一心独大时,县域内各版块都能受到县城辐射,副中心镇的设置意义甚微。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县城的位置都是偏离中心的,此时,县城远端就具备了发展县域中心镇的条件。

  2. 多县市交界处:几个县市交界处往往是一个尴尬的位置,很可能来自周边各县市的辐射都难以惠及,在此区域规划副中心镇除了能带动区域发展外,还能够实现跨县市的人口吸引。

  3.狭长县域两端:从地形条件方面而言,在沿河或沿狭长山谷地带,居民翻越山地或跨河获取服务的成本高,因而也适宜规划副中心镇。

  二、注入动力:“看起来就像城里”

  县域副中心镇的发展一般会通过两种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对周边区域的带动。

  在发展初始阶段,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副中心镇通过公共服务、优质生活资源的聚集率先城镇化,吸引人口聚集。在初期,周边乡镇的居民会选择“游击市民”的身份,偶尔到镇里享受配套,或者送自己的子女去镇里就学,这时候,副中心镇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公共服务终端。随后,有能力的居民会用脚投票,迁往副中心镇居住,反过来支撑副中心镇公共服务的优化、升级。

  在发展成熟阶段,扩散效应>聚集效应,最直接的表现为镇区面积的扩大,副中心镇通过扩张逐渐向周边乡镇生长,如滚雪球般实现强者恒强。

  因此,在解决了“选哪儿”的问题之后,腹地中心镇还要解决“如何聚”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让小城镇“看起来就像城里”——在功能上,主动培育城都市型服务;在风貌上,主动树立中心城市形象。

  1、 功能动力——创造等值生活条件

  腹地中心镇要成为县域副中心,首先要成为区域的服务中心,以都市型服务为磁极吸引人口聚集。其着眼点就在于“创造等值的生活条件”——让周边乡镇的人以较低的成本享受与城市无差异的配套服务。这并不意味着副中心镇的扶植一开始就要全面投资大跃进,而是可以重点突破。

  其一,是通过优化单一强势资源,创造等值的保障性服务。保障型服务优势能够形成腹地中心镇的持续发展动力,我国人口的“大城市化”正是由于农民源源不断的前往城市追求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机会。尤其是教育,是农民们在人的城镇化之路上最愿意主动选择的投资。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推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也都将教育的提升作为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950-2000年间,日本的教育投资增长了3443倍,其主要用途就是在小城镇地区进行学校建设和升级。

  打造保障性服务优势,并不是要从低起步,变腐朽为神奇,而是要选择那些发展基础良好且初具规模的公共资源,变优秀为卓越。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就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实现了与首都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接。延庆县永宁中学本就是县城以外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学。2005年,永宁中学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结成“手拉手”学校后,中学教师多次到人大附中进行学习参观、参加教学年会和教师培训。2007年,永宁中学进一步加强了与人大附中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将其升级为“人大附中延庆分校”,并率先设立了两个班级——高一三班、四班,由人大附中的教师亲自任教,永宁中学也以此为契机,进行了校舍的改造升级,新建了体育馆、报告厅、综合楼等配套。如今,永宁中学已连续3年被评为初中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其二,是打造休闲超配套,传递等值的生活方式。在保障性服务之外,副中心镇还应通过休闲超配套的引进实现城市生活方式的传递。超配套的重点,不是规模上“超大”,而是功能上的“超前”、“超新”。在2009年阿凡达上映之际,东京都地区的年轻人还在为寻找IMAX伤透脑筋,而在东京“乡下”的川崎市幸区堀川町,人们已经能够随时前往109IMAX影院享受巨幕的视觉盛宴了。崛川町位于川崎市东南部,幸区、川崎区和大田区的交界处,在川崎这样一个以吸引重工业为发展引擎的区域,崛川町凭借其休闲商业的超配套成为区域的都市服务中心之一。这家IMAX所在的LAZONA川崎广场,原是崛川町老工厂的所在地,而现在,这里聚集了约300家店铺,成为了附近居民口中的“应有尽有之地”,这给幸区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热闹与人气,还牢牢留住了产业人口。

  在我国,对城镇超配套的探索也已开始。2013年7月,青岛市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首个乡镇数字影院试点项目——平度同和电影城,政府出资120万元进行扶持。这个乡镇影院占地3000平方米,共315个座位,可以同步上映包括3D影片在内的所有国产、进口大片,填补了山东省内乡镇高档数字影院空白。

  这种“超配套”,实际上是通过营造生活为城镇注入新鲜活力。除了电影院,一个市民图书馆、一个小型的健身中心、一家麦当劳或肯德基或者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都能成为城市时尚生活的标签,成为副中心镇的超配套。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讲,超配套的引入是存在风险的,超前的“适度”和“乡镇化”极为重要。腹地中心镇在打造超配套时,可以对单一功能进行适应性设计,如控制乡镇影院的规模,设置定制化小包厢、点映厅等;还可以进行功能混搭,把乡镇影院、KTV、小型图书馆、健身房等功能和当地的家庭娱乐习惯结合起来,打造乡镇精品配套综合体,实现风险的再降低和功能的更聚集。

  其三,是要创造交通对接条件,引导服务的使用。公共服务要与便利的交通条件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副中心镇对周边区域的紧紧吸附。一方面,腹地中心镇要加强放射型路网的建设,政府可以从增加硬化、铺设新路或道路拓宽等方面,增强与周边村镇的交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创造乡村与城镇主要功能区的直接接驳条件,如开通前往镇购物中心的大巴、直达重点中学的学生专车等,从而在小城镇尚未成长为真正的“副中心”之前,引导周边乡村使用副中心镇的服务。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在建设副中心镇时,希望通过撤并一些中学,将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定位为副中心的舒洪镇,但是这遭到了15公里外的大洋镇的反对,主要是因为大洋镇地处山区,与舒洪镇道路条件不方便,孩子们前往舒洪镇的盘溪中学上课仅有一条山路可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舒洪镇决定在道路未改善前,开通接驳盘溪中学校区的直通车,接送孩子们上课,这事实上也就改善了舒洪镇的辐射作用,更有利于其更快成为县域副中心镇。

  2、 形象动力——主动树立中心城镇形象

  配套的支撑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支撑,据研究表明,规模在10万~15万人之间的城镇人均公共基础设施消费最少(张舒,2001)。也就是说,城镇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时,公共消费才能经济节约。因此,县域副中心型小城镇在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一种发展状态是人口聚集产生规模经济,进而支持公共产品的不断再升级,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否则,就会出现“建得起,用不起”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口支撑服务的成长,腹地中心镇还要在形象、环境上做文章,主动树立中心城市形象,从风貌上超越腹地范围内的其他村镇。

  说到中心城市形象,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林立的高楼,忙碌的立交,气魄的轴线。但对于中心城镇来说,以一片相对聚焦的小区域营造城市感,性价比更高,也更符合实际。

  在英国伦敦51公里外的切尔姆斯福德(Chelmsford),这种城市感来自于一条城市化的主街。切尔姆斯福德没有放弃英伦小镇的特征,但是它在红墙之外增加了更多现代元素,更简约的建筑线条、大面积的落地玻璃使这条主街相比于其他英国小城镇更具有时尚气息,城市中最流行的时装、餐饮品牌都聚集在这里,成为城镇现代风貌与生活的名片。

  在美国加州的橘郡(County of Orange),这种城市感最初来自于一座建筑——橘郡表演艺术中心。当地区因传统农业竞争力衰弱而陷入发展困境之时,橘郡开始建设以表演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希望以此营造更优越的生活氛围,为经济注入活力。这座由建筑大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 设计的建筑,成为橘郡翻开新篇章的代表,也成为了最让橘郡人引以为豪的地标性建筑。

  由此可见,副中心镇的城市形象,不一定非要通过高度和密度来实现,一段时尚街区或一座建筑地标,都可以成为城市形象的名片,这样的街区或建筑,完全可以将前文所提到的乡镇综合体等超配功能整合其中,率先呈现出一个精致而活跃的城镇样板区。

  三、长期目标:从副中心镇到新兴小城市

  短期内,腹地中心镇要首先扮演好都市服务中心的角色,而从长期来看,副中心型城镇的发展目标必然是小城市化,依托宜人的城市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独立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吸引村镇精英的聚集,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再提升。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德国的施瓦岑贝克(德语:Schwarzenbek),它位于汉堡和柏林之间,共有1.5万居住人口。为了提升城镇地位、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施瓦岑贝克在营造宜人的环境和活跃的生活氛围上不遗余力。

  首先,施瓦岑贝克完成了对旧集贸市场、Seestern-Pauly街、Lauenburg街等街区的改建,增加可以停放汽车和自行车的双用停车场,使城市面貌大大优化。在关注儿童和家庭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一方面,积极与周边乡镇合作,聚集大量的资金投放在教育上,完成了石荷州最大的学校重建项目——欧洲高级中学;另一方面,开辟了一片城市公园,还特别划分出给孩子、青年和老年人的休闲区域。

  其次,施瓦岑贝克与市民共享更多的资源,建立城镇新生活标杆。开放市政厅的礼堂,将旧法院改造成小型剧场,在镇图书馆组织趣味比赛,在城市公园举办露天音乐会……当地的生活已与汉堡并无二致。

  持续优化的城市环境和服务配套不仅带来了新迁居的居民,还为施瓦岑贝克吸引企业落户加重了砝码。2008年,施瓦岑贝克开始着手建造商务大楼,目前,已有1100家企业落户。

  总结

  城镇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疼痛,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落、退化或者衰亡,只有少数能够破茧成蝶。在远离县城、无法接受辐射作用的边缘区域,那些规模基础好的腹地中心城镇才是最有可能率先出线的种子选手。上一级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财政资源的倾斜帮助“种子城镇”实现配套服务的再升级。而从城镇自身来讲,应率先在区域树立起城市化的形象,并主动营造与大城市接轨的城市生活,一步步迈向新兴小城市。

作者:赵文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www.rl-consult.com  

技术要点法律声明:  

文章版权归华高莱斯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本公司允许,不得擅自进行转载或作其他任何商业用途。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