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9 12:22:43来源:中房网
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副会长 张晓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住建部主办的这样一次研讨会,我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是有点忐忑,因为建筑方面我还是外行,我是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实际上现在还在中心工作,我们也是一个服务协会,这次是房地产业协会和房地产研究会举办的研讨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刚才听了几位领导和薛总对于建筑方面提出的适老和住区无障碍设计及配套研究。
我参加过民政部关于养老院的设计规范的研究,在这个规范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养老院的遗老设备,但是对于老年人辅具或者是辅助器具方面的要求和规范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刚才听薛总提到的关于居家养老的规范,同样对于居家养老规范应该增加哪些新的元素,下面把康复辅助器具在老年住宅或者在老年住区里面应该发挥哪些作用,怎么来应用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主要谈六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尽可能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二、老年辅具与无障碍建设(设计);三、国内外养老服务理念与水平现状比较;四、智能辅具与护理机器人在未来的应用;五、达福康主要新产品简介(中心已研发和引进的产品);六、推进老年住宅建设的设想与建议。
一、如何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尽可能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一点,但是让我们能够健康的有情趣的生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养老中最大的问题,如果身体好的老人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到他的需求,关键的是残障人士,他们才是我们需要真正考虑的问题。世界残疾报告中说,在世界总人口中大约15%的人有某种形式的残疾,其中2—4%的人面临严重的功能性障碍。残障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2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1%。我国老年人中,失能已达到940万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中国3.74亿个家庭中,有长期卧床患者的家庭约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8%。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2457万。局统计,仅有23.3%左右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残疾人主动要求配置康复辅具的占38.56%,实际配置康复辅具的只占7.31%。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里面,提到要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
我建议,住建部在制定养老服务规划的时候,要把国家的“十二五”纲要已经写到的辅具配置这块儿,要放到和医疗健康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这是一个小小的建议。
我们要构建残疾人辅具适配体系,推进无障碍建设。它不光是设计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建设问题。
需求的不同阶段:
1、身体健康
2、具有慢性疾病,生活能自理。
3、失能半失能。
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尽可能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对个人、社会来说都是这样。疾病主要由医疗卫生来承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包括康复辅具工作者就有义务来帮助这些人尽可能的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当然还要靠本人。
根据人口学家的统计,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每年都要做一些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提到了疾病和失能是老年阶段的主要风险。老年人的寿命虽然演唱了,但是生活质量不高,很多人到了60—70岁就得了老年病,如老年痴呆、智障、行走困难,如果能活到90岁,但60岁以后就不健康了。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非传染慢性病生存状态。
一个人的老龄化和移动能力的反应。可能一开始一个老人,5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就开始拄拐杖,比如说我的祖母50多岁一到冬天就要拄拐杖,而今天现在70岁,甚至80岁都不需要拄拐杖,这是随着人类生活状况的改善而改变了,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走不了,比如说骨质疏松或者得了一别疾病就必须用拐杖。比如说有一次小的中风或者是心急梗死,就需要有扶手,我也赞成刚才薛总提的问题,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扶手的,必须是有介护或者是介助这两种类型才需要扶手。进而需要助行器,再后来他只能坐在轮椅上,需要由其他然推。最后还需要移动辅具,他自己坐在轮椅上都不能转移了,靠着四轮移动辅具把他吊起来,坐在吊座里面,从床上到椅子上,或者到洗手间。
比方说厨房里,轮椅进不去,我通过一个吊具,地面移动辅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需要那么大的厨房,因为确实生活水平所限,不是所有人家里都是120平以上,有的40、60平就不简单了,尤其是有一些老人靠自己的退休金生活,更是如此。
最终,就到了我们说的要躺在床上渡过余生了。躺在床上到底要躺多长时间,我们国内没有研究,但是台湾的一个学者做了研究。他说,欧洲老年残疾人卧床时间,台湾人是7.3年,日本人是6.2年,欧洲是2个星期,这一点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这个数据。刚才我听到前面有专家说,中国人有孝心,一旦不能动了以后,就让你不要活动,你最好在家里躺着不动,把饭送到你的床前,这是孝心的一种体现,但是从另外一种观念来看,是有一些副作用的。英国人在80岁还开车,而在中国70岁以下可以考驾照,实际上积极的老龄化是多活动,并不是天天待在家里。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我母亲当年因为类风湿不能走了,她本身是一个妇产科的教授,她整整在床上躺了11年,最后我们每周周末,子女去给他换床单、床垫,就靠人来换,她最后自己也不愿意出去了,最后合并心肺功能并发症,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没有调查,如果有条件我也想做这方面的研究,中国人最后到底在病床上会躺多少年?
如何将生活不能自理尽可能推迟到生活的最后阶段?中国需要照护的老人中65%是由于肢体运动障碍,实际上这里面还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有65%是由于运动障碍造成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老年患者病后的康复、老龄人口生活的自理、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满足等向智能健康及其辅具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老年病的脑卒中等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但病后的康复却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老年人活动能力的降低,也会增加护理的负担,即便老年人行走、入厕、洗浴等家庭设施和家居环境改造将成为居室装修的重要内容。老年人的心理康复是另外一方面,这方面辅具有一些,但不是很多。
二、老年辅具与无障碍建设
关于辅助器具,王主任刚才已经谈了一下。辅助器具全称为康复辅助器具,建成为辅具,是指能够有效预防、代偿、监测和环节残障的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涉及起居、洗漱、进食、行动、入厕、家务、交流等生活的各个阶层。涵盖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各个领域,是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辅助器具的应用及使用目的:减轻照顾者的负担和工作的伤害,保护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安全,减缓老化,也就是减缓失能的过程等等。
辅具与无障碍需求者:保人、障碍者、失能者,包括活动能力衰退者、视障、听障、智障、肢障者。
无障碍空间遵循:通用性、全面化、安全性、便利性。在老年公寓应该有一些逃生的空间,我们这个中心在四层楼就有一个逃生的滑梯,这一点在国外,包括日本、美国、欧洲都非常注意,逃生的空间对于老年人减少在意外事故中的伤害、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辅具的分类:移动辅具、摆位的辅具、减压辅具如厕辅具、安全照护辅具等等。
日常照护主要六大辅具:移动辅具、移位辅具、摆位辅具、减亚辅具、入测沐浴辅具、安全照顾辅具。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辅具与照顾者、被照顾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外养老服务水平现状比较
我们以国内外智能养老体系的情况为例,目的国内智能养老体系更多的是一键拨号、呼叫平台这种方式,完成日常的起居、买卖、预约心理咨询,这类都是给自理行动能力,语言能力好,视力良好,有判断能力的老人准备的,是依靠老人主动呼叫完成被动服务的。国外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是以智能平台为基础,把翻身床、透气带检测床垫等方面。国外在养老院里面,对老人看护必须有不间断的辅具器材,另外辅具也不能过度的用。所有的病人护理区必须使病人活动能力最大化,并且减轻护理人员的搬动工作,设施和辅具设计室应该支持基本的个人卫生需求。为老人褥疮的预防而做一些设计,尤其是考虑在老人护理机构里面。国外护理院中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由于患肥胖症、糖尿病及其它病症等患者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日本今年准备资助大约人民币1.5亿人员资助廉价的护理机器人的普及,机器人的功能主要是四方面,包括抱起来、排泄处理、移动支持、对认知障碍的支持。
在设计图里面,应该考虑到椅子、凳子的高度,以及市面上已经有的老人辅具,要在设计图里面有所体现。居家养老的厨房、客厅、卧室应该都有一些无障碍设计,把信息交流作为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养老院里,老年人的辅具选择依据有哪些?这里有一个日本的研究,我们借用一下。配置辅具不是拍脑袋的事情,说一个公寓或者一个护理院应该多少,而是要根据日常活动能力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吃饭、卫生、如厕、卫浴、更衣方面进行一些选择,选取各种辅具。
在国外已经流行的无障碍扶手我们有,但是防撞的设施没有。现在轮椅越来越多,如果不装不锈钢的材料,包括门和墙壁都会很快被撞坏。所以,对防撞系列的设计应该考虑,尤其是在介护这样的公寓里面。移动辅具包括电梯,还有室外升降的辅具,国外已经开发了很多,国内也已经有了。
国内在民政系统的养老机构里面,这是四川荣军养老院,这个人卧床已经60多年,他靠两面镜子看自己是不是得了褥疮,包括读报夹,就是为了实现自己平常生活正常。按照服务规范是两个小时翻一次身,这个确实没有生褥疮,但是他们的生活质量还是很低。
四、智能辅具与护理机器人
所谓智能辅具就是智能化的辅具,国际上已经有智能辅具的兴起,比方床椅一体化,智能轮椅国际上用的很多,国内也已经在开发。霍金实际上是一个冻结人,能够通过他的眼球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在遥控电脑,甚至来控制轮椅的运动。护理大小便、洗澡的机器人也已经有了,卫池机器人也已经有了,主要是帮助行动不变或者重度失能的老人和残疾人。
智能环境控制辅具:包括智能家具终端、智能电动窗帘,怎么把这些真正的应用于失能老人,在建筑中考虑这些因素还是有必要的。智能终端,手机变成了无所不在的智能移动终端,成为智能健康监测辅具。包括基于智能手机的心脏监控仪、新点检测装置,通过iPhone可以传到医生那里,捕捉信息,包括测试心率、心律的生命体征。
智能家居又称智能住宅,在国外常用“Smart Home为”表示。通过脑机借口来控制,通过脑电波来控制,包括计算机、电话、空调这样的家用电器。
五、达福康主要新产品简介
其中包括床垫型生命体征智能感知系统,这个是在国外引进,在国内生产的产品。这个床垫感知系统是在床上带有传感器模组的床垫和设置在不同区域的中央工作站组组成的。
它能够检测呼吸、心跳、离床距离、连续体动和其他状态,探知从厕所没有返回的状态,主动报警,可以防褥疮。它可以使老人感到关怀,提高服务形象,预防意外,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减轻劳动强度。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不能动了,而是希望有更靠的设备帮助我们而不是靠我们的孩子,因为现在是“421”家庭结构,没有那么多子女服侍我们。它在养老公寓里面可以使用,居家也可以使用。功能还可以拓展,有网络摄像头、移动终端的显示器、位置传感器装置、GPS定位,还有电动康复设备,还可以在康复室里面使用。
另外一款产品是康复照顾病床,对较弱的病人必须有一个起立的过程,否则骨密度会急剧的降低,骨质疏松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面向残障者/老年人的智能室内助动系统,实际上就是床椅一体,看上去是一个床,实际上是轮椅,而且这个轮椅还可以站立起来。重障者洗浴辅助器具、升降洗浴辅助器具,通过语音控制水温、水位等一系列动作。康复训练设备,包括下肢瘫痪或者截瘫病人用的,上肢康复机器人等设备。
六、推进老年住宅建设的建议
探索老年住宅建设项目,增加健康和智能辅具元素。
1、全面推进老年宜居社区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务。
2、着力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老年养护设施。卫生部从08年开始,每年都有全国的物联网规划和会议,民政部呼吁了很多年,但是还没人关注这件事情,可能在专业上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到底中国应不应该开发物联网,但是工信部已经把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非常重要的方面,已经有了规划。
3、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老年健康监测系统。
我们中心和浙江大学开展一个老年人健康服务基础平台的研发,这里面有关于老人健康信息化服务示范的内容。有老人的监护服,或者是一些监测辅具。按中心领导王主任的三年前的设想,我们将在南边建500张病床的康复医院,500张病床的养老院,如果有机会我们愿意跟住建部的搞规划的专家在老人居住无障碍方面贡献我们一点智慧和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会场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