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设的节地性研究---基本概念及原则

赵文凯2012-03-05 14:41:08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1.1 节地的重要意义

住宅节地是住宅科技进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住宅产业发展中具有突出实践意义的课题之一,也是我国 “四节一环保”国策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意义在于:

(1)土地属不可再生资源,且资源有限

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76亩,约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3.75亩的47%,且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逐年增加,致使现有耕地也逐年减少。住宅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量一般占城市总建设量的70%,其用地也一般占城市用地的30%以上。为此,节约城市用地,特别是节约城市住宅用地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节地与城市发展、人民居住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住宅节地的方法与措施涵盖了以住宅建筑设计、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和环境设计为主体,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社会学、经济学、科技等多个领域。据此,住宅节地既是住宅科技进步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节地的重要方面,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涵义深远、意义重大。

(3)住宅节地与节能、节水、节材有密切关系

节约土地对于城市而言,就是要求城市更够紧凑发展,例如减少过长的交通距离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避免城市低密度低蔓延导致材料的大量消耗等,城市用地的节约中住宅节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基本概念

宏观意义上的住宅节地是指从城市土地使用的角度,以较小的居住用地来获取所需的居住生活空间,或者说在一定的用地条件下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居住生活环境,二者的描述的层次略有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居住生活空间与居住用地的比率的提高。应当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比率,是一种从概念意义或理论意义上的比率,或者说是一种比较,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比值。

日常我们所使用的“人口净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概念来量化居住用地的使用强度的状况,这些数据可靠、直观,但是若想全面地反映住宅节地的情况,仅用这些数值是不够的,原因在于,住宅节地不仅涉及居住人口或居住面积等直接的“量”的问题,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住“质”的问题。除了对居住用地的节约外,还有由于居住建设模式等带来的相关其他用地的节约问题。因此,住宅建设节地的概念应把握三个重点:“直接节地”、“间接节地”、“相关用地节约”等三个方面:

(1)直接节地

主要通过“有效使用土地和提高土地使用率”达到节约居住用地的目的。其效果既可用准确的量化值表示,也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角度进行印证,称直接节地,表现形式例如:住宅容积率提高、绿地率的提高等。

(2)间接节地

主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居住生活质量,使居住空间的适用性提高,其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容积率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住宅使用系数,能提供更多地实际居住面积,容纳更多的家庭;二是,避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或居住需求发生变化后,产生的利用率不高而导致重复性的空间需求,例如旧住宅的空置、一户多套等问题,称间接节地。

(3)相关用地节约

住宅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要依托配套的服务设施,还有大量的非居住用地与住宅相关,例如新建居住区必须有相匹配的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用地、商业、医院、管理等社会服务设施等,也是住宅建设节地的重要内容,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住宅与居住区的建设模式,达到节约相关城市用地的目的。

1.3 住宅节地的原则

(1)确保基本生活质量地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住宅节地应以确保居住社区基本的综合环境质量,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符合时代性要求为原则。

(2)综合节地的原则

为提高住宅建设的土地节约效果,必须全面综合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住宅本身的类型选择与设计对土地的节约;二是相关配套设施的用地节约;三是节约与居住用地相关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统筹考虑与城市相关设施的有机交融。

(3)经济性原则

住宅节地不是孤立的技术概念,也不是绝对的技术可能性的研究,而应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市场的规律相适应,在资源、技术、经济之间找到平衡,针对我国地区域城市的差异大的特点,提出多样的节地技术与方法。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