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专题更多>>

专题摘要:“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木兰花开山岗上,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一、在都市里回忆乡村详情>>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嫩芽初上落叶松,北国的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分别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

  • 1945年日本战败时城镇化率只有28%,而到了1965年就已经达到68%。这是乡愁作品背后深刻的城市化背景:当时日本有很多为了求学或谋生而离开北方乡村的年轻人。进入1970年代,日本城镇化进程开始放缓,却也给了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北国之春》出现时,日本经济还在持续增长,但城镇化已大部分完成。生活东京的很多异乡人,都来自日本东北乡村,他们从这首歌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听到了自己想说而没有说出的心声。

三、都市区乡村的职责详情>>

随着人口向都市区的快速聚集,都市变成了外来移民为主的城市。都市区乡村也自然会变成各地人的乡村。只是现在的乡村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整个问题,更没有考虑该如何积极、主动面对。

  • 北京怀柔的慕田峪国际文化村,就在享受着“租的好”的果实。1996年美国人萨洋长租下了村里的房子,改造成自己的乡居屋。这是第一个“老外村民”。2005年,萨洋与妻子唐亮正式搬来慕田峪村定居,当中不断帮朋友租下村里的房子并帮其改造。这些乡居屋,既增加必要的现代的生活设施,又尊重并强化的村庄的历史与景观,大受欢迎。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到来,这里开始变成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乡村。

五、重塑乡村美学和人际关系详情>>

与城市景观的工笔细描不同,我们对乡村风景的记忆,是留白与一些经典风物。丰子恺的漫画,最能体现这种乡村美学的精髓:寥寥几笔,韵味已出。辛弃疾词中如此白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新周刊》的《故乡》主题文章认为,“故乡意味着家,而中国式家庭的要义则在于大家族共居,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最具有幸福感的中国家庭模式。”但都市家庭的小型化是突出特征。而且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的亲缘关系越来越简单。如果不是上一代人在维系,故乡、家族的概念将日渐虚无。我们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总是与父母、兄长、小伙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父兄,将故乡生活的记忆传递给我们。

二、在都市里寻找乡村详情>>

鲁迅在《故乡》中写“我”回乡的感受:“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 刘邦先生早干过这事。刘邦入主咸阳之后,想把老爹从老家沛县丰镇接来,但老爷子不愿意离开家乡。刘邦不愿把老爹丢在沛县,自己又不能放弃在咸阳的事业,于是在渭河南岸再造了一个故乡。不仅街市屋宇一模一样,乡邻父老也一并迁来。把张家的鸡、李家的狗纵放街上,这些鸡狗竟然认得路径,各自回家。刘老头大喜,即赐名"新丰"。

四、都市区乡村的嬗变详情>>

都市区乡村需要来一场“新乡村运动”!这是一种新的上山下乡运动,让大都市所有怀着乡村梦想的人深入乡村。他们来到树林里、田野上、河流旁、村落中,改客栈、租民宅,敬老人,带孩子,过一段理想中的乡愁生活。

  • 让每个都市人都能在乡间找到自己的乡愁,让每个农民家里都有为城里人准备的房间。这里能放小船、滚铁环,有田野的风景、有安详晒太阳的老祖母,有童年悠然的回忆。就象莫斯科人的“乡村别墅”一样,俄罗斯人关于别墅的概念与中国人不同。在我国,人们默认只有有钱人才住得起别墅,别墅一定是豪宅。但在俄罗斯,乡村别墅是生活必需品,是家庭的“第二住宅”。莫斯科40%的人在郊外有乡村别墅,其余的人则会选择租赁,一般租3个月。

六、结语详情>>

我们抛弃了来时的故乡,现在又寄希望于在他乡找回故乡梦。而越是在乡愁冲突激烈的大都市,都市区乡村越面临被彻底改变的危机,城市开发的热潮在向那里挺近。乡土中国的记忆是否会彻底沦陷?是否有一天,我们举目四望,无家可归?

  • 我们期待着一场“新乡村运动”,挽救即将被城市化浪潮吞没的乡村,也挽救我们自己失落的精神原乡。我们希望有一天,虽然故乡仍远,但是乡愁很近!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