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文化复兴再造——以台湾为例

2014-08-18 17:52:43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怀旧牵起你我,复古走出创意,故事活动营销”

  都市繁忙,现代人对过往的时光总有一种迷恋和情怀。在老街、老镇的旅游开发中,对复古元素善加利用,反而创造出文化旅游的新思路,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以文化复兴为抓手,也正成就了老街文化的新商机。

  第一步:“怀旧”是关键。以前攒了好久才能买一根的冰棍儿,现在尝起来更甜;看到过去和小伙伴一起玩儿的弹珠、跳皮筋、口袋、毽子和嘎拉哈,重温起来不觉微笑起来;想起划上“三八线”的中学时光,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童真。善用这些怀旧的元素,从环境塑造、店面装饰、产品开发和品牌营销等层面,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整体环境价值。

  第二步:创意是核心。复古若不能创新,怀旧产品便成了“吃老本儿“,成了一种摆设,产生不了新的价值,更难产生深层次消费。因此再精彩的老物件、传统工艺、文化活动,都要进行再度开发、设计和组织,”老瓶装新酒“,才能与现代生活、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第三步:故事做主线。深度旅游已是旅游的大势,也已经有机构特别提出了“文化行游“的旅游概念。而维系这个深度的核心便是——故事。游客会从故事中体验在地的生活方式,在故事中主动探索文化内涵,更愿意以故事来进行“自觉”的分享和传播。因此,以故事为线索挖掘旅游产品价值,串联旅游线路,发展旅游品牌文化,才能使之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以下便以几个台湾的老镇旅游为例。

  彰化鹿港小镇——有关鹿港的“小时代”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早期台湾汉文化鼎盛发展的标竿,其中鹿港是当时文化与商业的港埠重镇。鹿港原本是河港,因受到战争的影响,加上先天河砂淤积问题日渐严重,最后成为废港。而后这座百年老镇经过重新策划,深度发扬其“怀旧”要素,将纯朴的氛围、传承下来的艺术文化造一系列体验式的文化群落,吸引大量怀旧爱好者和文化游客,成为居民与游客共同体验文化气息的文化地标。


  踏入“老街古早商行”的店内,穿着小学生制服的女主人为游客呈现了“怀旧小学堂”——小学堂里设有教室、桌子、黑板、书包和便当盒,令人仿若跌入时光隧道。而在店内贩卖的“鹿港”小书包。走进“荣佳益智积木馆”,游客会被各种从未见过的木质益智商品所吸引。店主原本是木雕师傅,由于对古春秋时代“鲁班锁”的浓厚兴趣,研发了108种产品——七巧椅、九连环、多角积木等,希望打造本土的“乐高”。而“童年往事庄园民宿”的店主则利用老镇原有的巴洛克与闽式三合院结合的红砖洋楼,打造了一个浓浓怀旧味的主题酒店。在每个房间里都有不同的主题关联——鹿港小镇房、鹿港大戏院房、大同宝宝房、无敌铁金刚等,室内陈列的都是店主几十年的私藏品,讲述鹿港小镇各个时期的不同故事。至今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入驻,据说已预定到了农历新年。

  台南安平古堡——还原老台湾,浓浓“古早味”

  台湾之名就是从安平开始的,这里到处都是古迹和文化。而后人善用老厝,创造出了酝酿着古老智慧之味的自我发展之路。

  安平古堡后面隐藏着一间老宅,前置着一张大大的台湾水果地图,这是潘王伯传统手作蜜饯老店。各种南部特产水果,如芒果、哈密瓜、番茄、凤梨、芭乐等,经过阿公的无添加的古法制作,平添了一丝人情味和海风味。而店里浓浓的古旧味——拆下的门板物件、私藏的漂流木、挂着的康熙帝图和日治时期的画等等,让人体会到古早房里卖古早的味道。老厝中,台窝湾民居也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居住氛围,让人仿佛住在一座文人书画博物馆里——苏东坡的柳堤听莺、陶渊明的东篱采菊、林和靖的梅妻鹤子、倪瓒的云林洗桐,还有菜根谭的书法与诗句。不仅如此,客房里还保持着没有厕所的“老规矩”,目的也是让客人能体验到原来台南安平人居家的真实生活。

  台北剥皮寮——影视为琴,老厝“古调新弹”

  2010年2月,电影《艋舺》在台湾上映。导演钮承泽说,他将上世纪80年代的元素以最时尚的方式重新包装,奉献给观众一个新的“台湾乡土文化”。《艋舺》创造了台湾本土电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电影。


  《艋舺》90%的拍摄地都在剥皮寮进行的。这是台北市的一个老街区,由于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曾是清代台湾省商贸重镇之一。当时的剥皮寮成为清代商旅往来进入市街必经的主干道。日据时期,老街逐渐没落成为后街小巷。而部分街区被划为老松小学的用地,被规定不能增建扩建,剥皮寮却被意外完整保留。

  就在2003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剥皮寮古迹保存再利用”的经营团队——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并逐步进行了风貌的复原和修缮。这里既有清代街屋、精致的日式洋房,也不乏闽洋混搭的骑廊式建筑。它既不同于庄严气派的旧时官衙,也不同于富丽奢华的商人巨贾故居,自然散发出一股历经清朝、日据及台湾光复以来,三个时期百余年的遗风。而各种店家,像秀英茶室、凤翔浴室、日祥旅社、糊纸店、药房、理发店、私塾、照相馆、米铺,让人在这里流连忘返,追忆过往。这些被精致刻画的场景,后来也被电影《艋舺》频频使用。

  借助电影的宣传作用,剥皮寮还持续举办各种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根据台北市文化局的统计,在剥皮寮举办“台北风云三百年”特展的3个月期间,曾经出现42万人次的参观高潮,平均每天约有4500人次;2010年暑假期间举办的“剥皮寮影像记忆展”,每天也有2600人次参观。

  新北淡水老街——浪漫情调,艺术踩街

  淡水位于新北市,历史悠久、河光山水、风景秀丽,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老码头和港口、老淡水高尔夫球场、红树林、红毛城,更是赋予了淡水浪漫气息。结合这种气质,淡水老街将老建筑经过重新资源、规划和招商,建成了创意小店林立、文艺气质浓厚的文创聚集区。

  而自2009年始,每年在淡水举办的“国际环境艺术节”的年度盛会,更是为淡水注入活力,成为全台各地争相观摩的艺术节典范。如2013年以“世界万花筒”为创作主题,从淡水的历史出发,延伸至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艺术节融入淡水独特的资源,并借助社区艺术家和居民力量,衍生出多种视觉美术和展演形式,创造共鸣。结合红树林而设计的户外环境剧场,更是为环境艺术节添分加彩,急速成为全台热门话题。

作者:刘梦薇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www.rl-consult.com  

  技术要点法律声明:  

  文章版权归华高莱斯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本公司允许,不得擅自进行转载或作其他任何商业用途。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