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居住区建设经验
何静 2012-03-26 00:00:00 来源:中房网
【摘要】:通过对这300 多个生态居住区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外的生态居住区建设逐步成熟,尤其是以下四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在居住区内部建设循环机制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一条重要的法则,生物圈中的物质是有限的,原料、产品和废弃物的多重利用及循环再生是生态系统长期并存并不断发展的基本对策。同样,在居住区内部建设循环机制,形成了居住区自我生产、自我消费、自我循环,可以使物质在其中流动往复和充分利用,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避免或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保护同时实现。此外,在居住区内部进行循环机制的建设还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居住区作为人类聚居的基本单位既有地域性,又有社会性;在同一居住区内,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区归属感,因而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循环机制的建设中互相协调。在已建成的生态居住区中,普遍存在着在社区内部进行循环机制建设的趋势:采用生物污水处理设施、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促进水的循环利用,并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作准则处理固体废弃物,在居住区中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以及共享社区的智力资源,等等。
实例3: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拜得零耗能小区是位于英国伦敦西南萨顿市的一个城市生态居住区,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环境咨询组织BioRegional和建筑师Bill Dunster合作,目标是在城市中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小区有82 套联体式住宅和160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曾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 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可持续开发的范例。
该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综合运用多种环境策略,减少能源、水和小汽车的使用:
1.采用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的"绿色交通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内提供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出行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条公共汽车线路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小汽车共享服务等。
2.采用节约水资源的策略:通过使用节水设备和利用雨水、中水,减少居民1/3 的自来水消耗。停车场采用多孔渗水材料,减少地表水流失;社区废水经小规模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处理,将废水处理成可循环利用的中水。
3.能源方面:社区的热和电来自综合热电厂(CHP),主要以当地的废木料为燃料,既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又减小了城市垃圾填埋的压力;建筑上的节能设计,则包括建筑正南向充分利用日光、极好的绝热性和三层玻璃窗等。作为对未来居住模式的探索,除环境方面以外,该小区还考虑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棕地";生活与居住空间的适当混合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不同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形成多样性的社区。
(四)本土化、个性化
正如可持续发展没有共同的答案,在不同地点建设生态居住区也是有不同的特点的:在已建成的生态居住区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本土化、个性化的趋势。首先,这一趋势体现在非物质层面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生态居住区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丹麦等有着强烈民主传统的北欧国家,它的生态居住区强调合作共享等社会内容;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意大利,它的生态居住区大多强调社区艺术的发展;美国的文化具有包容性,因此,它的生态居住区比较多样,广泛实践了具有各种特点的生态居住区。除了受到宏观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影响外,它还对其所在环境(immediate environment)作出直接呼应。其次,生态居住区中出现的本土化、个性化的趋势也体现在物质层面上。生态居住区的空间创造必须"自然地"利用自然环境,将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因而各国的规划建筑师们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利用传统技术材料,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采用适用技术,创造出很多独特的生态居住区。
二、启示
对照国外的建设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生态居住区建设存在诸多误区:
首先,大部分开发商和居民认为生态居住区就是绿化多的社区,因此,市场上出现的生态小区都片面地强调绿化率,许多小区为追求建设速度和环境效果的速成,盲目运用大草坪。虽然这样的小区建成后可能是绿意盎然,但实质上生态效果却不好。有学者研究,草坪所发挥的生态效益是同样面积的乔木、灌木、草坪复合群落的1/4。此外,为了维护这样的绿化,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养护费用,草坪的管理费是一般乔木、灌木的3 至5 倍。
第二,当前房地产界所推崇的"生态"理念主要是居
住区的绿化、园林小品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等浅层次上,几乎没有涉及到生态居住区的真正内涵。事实上"生态"型社区的物质环境不仅仅是指室外小区环境的"绿色",不是依靠多绿化就能完全解决的。它需要用系统化的思想解决从小区规划、单体设计到环境控制系统等诸多环节,其技术策略是对建筑设计规划、住宅声、光、热以及风场等诸多技术整合后的结果。
第三,一些开发商和居民错误地认为,生态居住区就意味着要采用大量昂贵的新技术、新材料,导致目前的一些生态居住区造价偏高,成为富人的专利。其实,生态居住区是一种设计理念,它针对不同的自然气候特征、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当地的材料技术,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生态"并不意味着高技术、高成本,同时,也不应该是富人的专利。就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而言,完全可以利用常规技术,通过建筑各专业的密切配合,从规划、设计的层次上逐步地实现生态居住区的目标。
第四,部分规划建筑师,对生态居住区的理解仍处在工程技术层次上,导致目前的生态居住区建设片面强调物质环境的营造。其实,生态居住区除了在物质层面上是生态的,在社会、经济、文化层面上也应该是生态的。真正的生态居住区不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区,同时也应当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社区。除了澄清概念上的误区,在具体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国内一些生态居住区项目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付诸实施,就是因为缺乏利益的参与,纯粹的理念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如果能吸引各方利益团体加入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生态居住区将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