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网

  • 中房网首页|
  • 新闻资讯|
  • 数据研究|
  • 两会专区
总报告 土地篇 市场篇 城市篇 企业篇 观点荟萃篇 数据篇 微博热议

开发投资:一线城市投资同比增幅低于二三线城市

TOP10企业底线达到155亿,同比增幅近五成

从历次榜单发布来看,入榜企业门槛同比都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2011年上半年,更加不例外。

从企业入榜门槛来看,2011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TOP10榜单和销售面积TOP10榜单的门槛分别为155.5亿元和116万平方米,对比2010年上半年,TOP10企业销售金额入榜门槛增幅达48%。而在TOP20榜单中,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入榜门槛分别为72亿元和75.9万平方米,而2010年上半年入榜门槛为55亿元和56万平方米,入榜门槛亦得到再度提升。此外,TOP30榜单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门槛也分别达到53亿元和53万平方米。

发展路径谋变,高周转推动业绩高增长

不仅仅是万科集团和恒大地产,从TOP10房企来看,销售金额同比也均出现了大幅增长,且增长率几乎都在50%以上。在这些销售业绩呈快速增长的房企中,高周转的特征清晰可见,即加快供应、加快销售、加快套现以及加速拿地的积极策略。

这体现在以万科集团、恒大地产以及碧桂园等为代表的传统高周转型企业正进一步加快周转速度,而不少已中高端物业开发为主的企业,也开始积极向高周转靠拢。这方面表现突出的有中海地产、华润置地和招商地产,其中中海今年以来在多个一线城市的降价快销,华润置地和招商地产随后陆续营销跟进,使得他们在中高端市场遭遇政策严厉调控的情况下,业绩依然在行业内处于领跑地位。而这种企业发展路径的大转移,或将推动房地产行业加速进入规模扩张的时代。

三、四线城市继续发力,贡献度持续上升

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系列强力政策的影响后,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环境改变下探索新方向,企业开始转向政策影响力较小的三、四线城市,为自身稳定发展寻求保障。对比2011年上半年销售金额TOP30企业的城市贡献度与2010年销售金额TOP30企业的城市贡献度,可以看出有以下发展趋势:一线城市比重下降明显;二线城市比重持平;三、四线城市比重则有不小的上升幅度。企业在三、四线城市发力的效果已显现。

从2011年上半年销售金额TOP30企业的城市贡献度来看,企业在二线城市的比重比去年上升一个百分点,为52%;一线城市的比重则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四个百分点至29%;三、四线城市的销售金额贡献度为19%,较去年增加三个百分点。

从2011年上半年销售面积TOP30企业的城市贡献度来看,企业在二线城市实现的销售面积比重依然最多,为全部项目销售面积的61%,同比上涨1个百分点;一线城市销售面积比重下降幅度不是太大,下降一个百分点至19%;三、四线城市的销售面积比重则与去年持平,均为20%。

受政策影响,中低档项目销售占比大幅提升

2011年上半年,受限购、差别信贷、房产税等多重政策影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要消费点的刚性需求所受影响相对较小,需求旺盛,供应量也相对占比较大。因此,从本次榜单企业销售数据来看,中低档项目占比大幅提升,销售金额比重由2010年上半年的3%上升13个百分点至16%,销售面积则上升19个百分点至25%。上半年,全国各地中低档产品上市热销现象已经成为常态。

中档项目对企业销售业绩的贡献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明显,销售金额比重由2010年上半年的34%下降9个百分点至25%,销售面积比重由2010年上半年的46%下降13个百分点至33%。中档改善型物业受到限购政策以及信贷政策逐步收紧的影响最为明显,成交量出现显著下滑。

高档及中高档项目方面,上半年成交金额占比出现小幅调整,高档及中高档项目的比重均小幅下降2个百分点;成交面积方面,高档项目的成交面积比重下调1个百分点,但中高档项目比重则出现明显下降,从去年的34%降至27%。中高端以及高端物业尤其是别墅产品受到政府控制供应减少以及中高端物业投资者多数被限购,是此次中高端物业贡献占比显著下降的两大重要原因。

超大房企阵营再壮大,百亿企业年底或突破35家

在上半年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虽然历经频发式的房地产调控,各大房地产企业业绩依然得以快速增长。从各大梯队来看,基于战略布局上的提前优化以及营销策略上的快速应对,超大房企换回来一张不错的半年成绩单,以万科、恒大、中海地产等为代表的企业依然维持稳定地位。与去年上半年5家企业销售突破200亿的情况相比,今年有7家企业销售业绩过200亿,阵营规模得到进一步壮大。对销售金额在100-200亿元之间的第二梯队而言,其在入榜数量上也呈现出量级的提升,入榜企业也达到10家。

据统计,上半年的销售业绩显示,除了有17家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业绩已经超过100亿元,业绩超过50亿元的企业也超过了15家。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2011年销售业绩超百亿的企业可能达到35个左右。在今年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各大房地产企业业绩依然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是企业及时调整发展以及开盘策略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市场上的需求仍然旺盛,给开发商更多的市场机会。

开发投资:一线城市投资同比增幅低于二三线城市

总量:新增土地总量同比及环比均下降过半,企业积极获
取保障房配建项目

今年二季度14家典型企业 新增土地储备仅11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7%,环比下降58%,创近几年拿地规模的最低记录。由于货币政策持续紧缩,房地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金面受回款压力的影响持续紧张;另外,政策面和市场情况的不明朗,使得房地产企业拿地策略趋于谨慎。

不仅如此,典型企业在减少拿地的同时,积极参与政府大力支持的保障房项目拿地。保利地产、中海地产及恒大地产等均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多个配建或者纯保障房项目。以保利地产为例,二季度共新增土地6幅,总面积169.6万平方米,涉及保障房的项目3个,总建筑面积54.1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2%。由于目前政府对保障房项目的融资采取绿灯放行的态度,因此今后配建保障房的项目会成为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的方向。

价格:平均楼板价环比继续下降,三四线城市占比高

2011年二季度14家典型企业拿地总金额约24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9%,较一季度下降69%。企业拿地平均楼板价2121元/平米,环比下降9%。平均楼板价环比继续下降的原因是:一,典型企业所获得的土地中,三四线城市占比继续加大。二季度,14家典型企业共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三四线城市土地建筑面积529.53万平方米,占企业拿地总建筑面积的47%,远远高于一季度的22.6%。二,出于对政策和市场的担忧,典型企业拿地基本以底价成交或者溢价率很低,反映了企业谨慎拿地的态度。

拿地方式:招拍挂仍是主要方式,政府协议拿地受企业关注

2011年第二季度,招拍挂方式仍然是企业拿地的首选途径。14家典型企业通过招拍挂方式拿地44幅;而通过其他途径如收购、与政府协议拿地的方式在目前市场上亦得到了企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那些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其动作更加频繁,例如雅居乐凭借旅游地产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扩张。

第二季度的三个月中,雅居乐在全国多处签下了旅游地产项目发展意向书。4月20日,雅居乐与瑞丽市政府签订了《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雅居乐旅游度假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5月31日,雅居乐与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签订了开发辽河口红海滩湿地旅游综合体项目的框架协议,与兴隆台区签订了开发地产项目的协议。6月6日,在第十九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当天,西双版纳共资签约10个项目,签约额达438亿元。其中包括景洪市人民政府与雅居乐签定的“景洪市雅居乐旅游度假项目”。

存量:土地储备存量依然充足,个别企业稍显臃肿

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14家典型企业中,土地储备存量超过3000万平方米的企业共有9家,恒大地产以9246万平方米的存量位居第一。据测算,即使不再拿地,这些土地储备存量可供企业开发四年到十多年不等。充足的土地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11年6月底,绿城中国土地储备达到4051万平方米,而1-6月销售面积仅84万平方米,按这样的销售速度,这些土地可供其开发24年!虽然土地储备充足,但是销售周转差而带来的高存货、高负债率、高融资需求等负面效应,也使得企业陷入困境。

开发投资:一线城市投资同比增幅低于二三线城市

二季度信贷政策维持紧缩,企业获得开发贷获取难度加大
二季度信贷政策维持紧缩,企业获得开发贷获取难度加大

2011年二季度,央行延续了上季度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期间进行了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和一次加息操作。在整个货币环境偏紧的背景下,二季度企业获得开发贷的难度加大,成本升高。统计局数据显示,在上半年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7023亿元,所占比重为17.13%,比重较一季度末下滑了近三个百分点。具体到企业来看,一些实力强大、背景深厚的企业,依托母公司担保等有利因素,依然能够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银行贷款额度,而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

海外融资渐成趋势,年限普遍在3-5年

进入二季度以来,随着国内信贷的收紧和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信托管理的加强,更多的房企选择通过境外市场进行融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企利用外资438亿元,同比增加了75.5%,涨幅在开发商四大资金来源中位列第一,而一季度利用外资仅为144亿元,同比增幅为45.2%。

二季度房企海外融资活动频繁,门类众多。4月份,盛高置地发行2亿美元优先票据,方兴地产发行5亿美元优先票据,富力地产发行5.5亿美元优先票据,雅居乐发行5亿美元可转股债券;5月份,远洋地产发行4亿美元永久性次级债券,华润置地发行7.5以美元优先票据;6月份,SOHO中国签订6.0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华润置地签订15亿港元的银团贷款。

从期限来看,本轮房企的海外融资具备期限长的特点,年限一般为3-5年;而从融资成本来看,多数年利率在10-15%之间,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企业实际承担的利率水平可能会更低。

信托融资依然较热,开通企业债融资助力保障房建设

尽管监管部门加大了对房地产信托融资的监管力度,但是由于银行贷款对企业资质和实力要求较高,而海外融资又存在要有海外实体、可及时变现的抵押物、相应结汇额度等要求条件,一般性企业难以企及。因此,广大中小企业仍然依赖房地产信托进行融资。第二季度,先后有江苏新城、湖北保利、汇泰房地产、荣腾置业等公司进行了信托融资。

6月,发改委制定了《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方政府规范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应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目前,保障房已经进入批量建设的时代,保障房及含有保障房的项目数量众多,开通企业债融资渠道助力保障房建设,在客观上能起到缓解部分开发商资金紧张局面的作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

邮编:100037 电话:010-68323566 传真:010-88386228

Copyright © 2010-2011 北京中房研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05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