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研究院]国际宜居大都市和美丽乡村如何建成?英国经验

夏磊2019-06-28 12:37:54来源:恒大研究院

扫描二维码分享
  • 城市:全国
  • 发布时间:2019-06-28
  • 报告类型:市场报告
  • 发布机构:恒大研究院

  建设国际一流的宜居大都市和美丽乡村,是高质量城市化的发展目标。英国作为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既建成了国际宜居大都市,也有力地保护了美丽乡村。伦敦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也拥有海德公园等8座国际闻名的皇家公园,宜居宜业宜游;而乡村在绿带的保护下,完好保留了大量城堡式建筑、庄园和传统民居,百年老宅的比例高达2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英国如何建成国际宜居大都市和美丽乡村?

  英国居住品质高,住房总体充足。独具田园特色、居住环境良好,80%的住房分布于城郊和乡村、79%的住房为独户住宅、城市和乡村的居住区都富有田园元素;居住条件良好,人均使用面积38平米,住房质量佳且保养好,百年老宅占比达21%。套户比自1971年起维持在1以上,2016年为1.05;住房自有率自1984年起维持在60%以上,2017年为62%。

  英国作为率先展开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最早经历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带来了住房拥挤、贫民窟、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传染病流行等典型城市病。在应对城市病的探索中,英国形成了重视居住环境、推崇田园特色的城市和住房发展理念,在住房、城市和都市圈三个层面显著改善居住环境。

  住房规划方面崇尚低建设密度,住房以独户住宅为主且普遍设有花园庭院,居住舒适度高。19世纪中期,近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主张“生活与艺术一般”,在其代表性建筑“红屋”中彰显浓厚的田园风情,受到社会广泛认可。1920年,英国颁布《住宅建设指南》,制定了工人阶级住房的建设基准,包括要以联排和半独立住宅为主、城市与郊区建设密度分别为每公顷30与20户等规定。1989-2002年,英格兰平均新建住宅密度为25栋/公顷。同时,英国的住宅大多配套有花园庭院。2010年,英格兰家庭花园用地5645平方公里、占全部土地的4%,是住宅用地的3.7倍。

  城市规划方面重视生态环保,修建大量公园、绿带,显著改善城市环境。在城市内部,英国修建大量公园,城市绿化渗透到每个角落,有效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伦敦的绿地覆盖面积占比达38%,拥有海德公园、灌木公园、维多利亚公园等多个大型公园。在城市外围,英国自20世纪40年代后在伦敦等大城市周边设置大量绿带,严格限制绿带内开发。英格兰绿带覆盖面积占比高达13%,且至今维持良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  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英国还设立大量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在充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满足居民旅游休憩的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建设宜居新城,有效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促进都市圈周边地区发展。英国自19世纪开始推崇“花园城市”理念,并尝试建设宜居城市。1820年,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最早提出“花园城市”(Garden City)概念;1898年,霍华德在《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正式提出“花园城市论”,主张建立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理想城市,被称为20世纪的伟大发明;20世纪初,英国城市规划之父雷蒙德昂温设计修建了第一座“花园城市”莱奇沃思。在“花园城市”理念影响下,1946年英国颁布《新城镇法》,正式开始卫星城建设。新城选址考虑了生态环境、水源、交通区位等因素,一般设立在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有大量植被和水域覆盖;住房建设方面,采取低密度、低楼层的开发模式,前后配备小花园,提高居住体验度;此外,新城规划在建设后期也愈发成熟,不仅考虑环境、住房、就业因素,还充分考虑交通规划、商业配套、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等,提高城市的功能综合性和独立性。截至1970年,英国共建设33座新城。一方面,新城有效缓解了大城市人口压力,如伦敦的大量人口被分流到周边的8座新城,而伦敦人口从1939年的962万缩减至1981年的671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都市圈周边区域发展,如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从伦敦都市圈周边的一个小村庄,发展成环境优美的经济重镇,成为国际新城建设的成功典范。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