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30 11:17:13来源:克而瑞
4月29日,碧桂园以6.08亿元总价夺得嘉定徐行镇02-05地块,总建面6.3万方,楼板价8108元/平方米,溢价率62.2%。至此,七家千亿房企终于都完成了在上海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平安入股碧桂园后的首个大动作,这一项目也颠覆了碧桂园原有三四线大盘开发模式,对于企业的未来战略转型方向有深远意义。
颠覆三四线大盘开发模式
根据2014年年报,碧桂园的项目基本位于三四线城市,在全国共有33个体量超过百万方的大盘,项目依托自然景观,主要针对的是周边一二线城市溢出的人群。可以说,碧桂园此番在上海的拿地动作,是对原有开发模式的极大颠覆。
相比去年进军北京,碧桂园此番进军上海的意义更为重大。碧桂园首次“进京“的项目九龙湾,实质上位于河北,总占地8000亩,周边为森林公园。因此,产品定位为北京人群的第二居所,户型为花园洋房和联排别墅,基本符合原有模式。
而入沪时,碧桂园选择直接在上海市内拿地,总体量也仅6.3万方,1.2的容积率预计将被打造成小户型公寓与经济型别墅的综合社区。由于地块离轨交较远,针对的应是嘉定老城区原有居民,或工作地点在嘉定区内的居民。在碧桂园擅长的营销方面,策略也会因不同的目标客群而有所改变。
碧桂园之所以选择了上海嘉定徐行地块,主要是由于:
一,上海周边与其原有模式相似的竞品数量多。上海位于江南,周边自然景观丰富,已有大量房企如保利、富力、在上海周边开发销售型旅游或养老大盘,遍布在昆山、嘉善、太湖等地,库存量大,去化缓慢;南通、海门等地也有恒大和绿地驻扎。碧桂园首次进入市场,产品偏经济,原有大盘模式缺乏竞争力。
二,上海对周边城市的人口溢出不高。上海市内便有不少希望人口导入的新城,但如金山新城等的交通已经十分不便利,人口数量少,要溢出到外围城市更难。工作地点在上海的购房者即便是要将周边城市作为第一居所,也仅会选择有11号线通过的昆山花桥,而花桥也已有绿地的百万方大盘。
三,地块总价低,试水意味更浓。嘉定徐行在售项目的价格约在1.4万元/平方米左右,碧桂园拿地时约0.8 元/平方米的楼板价并不算低,但6亿元的总价对于年销售千亿的碧桂园来说可谓九牛一毛。和恒大布局上海时以过百的溢价率连夺三地相比,碧桂园此举试水意味 更重。在打造项目时,碧桂园未必会追求盈利,而是能够在充分考察上海市场后,精心打造产品,树立品牌口碑,并测试其产品线乃至企业本身在上海的适应能力。
平安入局推动碧桂园变革
可以肯定的是,碧桂园进军上海,既是产品和布局的改革,也是未来大转型前的重要尝试。
首先,碧桂园自身已对转型有诉求。2013年,在房企纷纷回归一二线城市时,碧桂园依然坚持“不变“的三四 线城市大盘,也取得了较高的业绩增速。但在新常态下,一方面,标准化模式的生存空间已逐渐狭窄,研发更多的产品种类适应不同的市场是必然;另一方面,房地 产投资属性的褪去对于第二居所、旅游地产等的销售将逐步产生影响,不利于碧桂园长期发展。
碧桂园自身也已注意到这一点。在坚定表示将深耕三四线城市的同时,碧桂园也表示不排斥在一二线城市拓展市场。今年年初,碧桂园在苏州市内以0.89亿元的价格拿下了一幅建面仅2.5万平方米的地块,也是进入上海前的一次试点。
其次,平安加入助推碧桂园变革决心。从平安近期在土地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其与金地、朗诗、招商、华润、龙湖等房企均有合作,所竞拍的地块位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发达二线城市如杭州。可以看出,平安作为险资,拿地时会注重长远的发展利益,对一二线城市的市场更为看好。
最后,小型化将是碧桂园的产品趋势。2014年全年,碧桂园共新增72个项目,总面积1958万平方米,平 均体量约27万平方米,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基本以小体量地块为主,与“百万大盘“相去甚远。碧桂园2014年年报显示,其在全国共有33个体量过百万的项 目(其中9个分布在广州、沈阳和长沙,其他均位于三四线城市),和2014年中报相同,也就是说最近一年内,碧桂园没有再增加过百万方以上的大盘。此外,碧桂园单项目的平均建面也从去年中报的77.61万平方米,下降至去年年报时的58.65万平方米,从拿地情况便可看出碧桂园策略的调整。
综上,对于碧桂园来说,三四线大盘开发模式是其发家和成长的基础,品牌和丰富的开发经验也会是其未来业绩维持增速的主要动力,但在其余千亿房企纷纷转型在白银时代谋求立足之地时,只采用单一模式略有欠缺。进军上海对于碧桂园来说,是试水,是颠覆,更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