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6 14:09:57来源:中房网
北京金秋莱太大厦项目为莱太二期建设项目,用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外,亮马路以北,宵云路以南。第三使馆区附近,南临朝阳公园居住区,西临三元桥商务区。最终将建设成为一个由公寓、酒店以及商业组成的综合性建筑群。
一、区域特殊性决定综合性建筑群的定位
项目用地毗邻第二、第三使馆区及燕沙商圈。这个区域属于北京的传统涉外商务区,有近十所国际学校设立在此,也是外籍人士在京居住比例最高的地区,国际化生活氛围非常浓厚,长久以来积淀了厚重的涉外文化。其次,。总之,涉外人员及涉外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区域特殊性(图1):
图1
1.区域文化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北京传统的)城市文化截然不同——更加国际化、多样化。用地周边区域是北京最为国际化的区域之一,这里荟萃了众多著名的娱乐场所,还有昆仑、长城、亮马河等酒店更加奠定了涉外文化的基础。据此不远的798艺术工厂,汇集了一批从事先锋艺术工作的文化机构与个人工作室,许多世界著名品牌的产品展示也在这里举行。
2.CBD规划之前,京城东部最具有国际化商务氛围的区域就是依托第二使馆区发展起来的东三环沿线,亮马河、酒仙桥区域甚至形成了中央酒店区。如果说,位于建国门区域的第一使馆区成就了以国贸为中心的CBD的话,那么第三使馆区则成就了以三元桥为中心的国门商圈。这里聚集了北京四分之一的涉外机构,包括Microsoft、shell等知名公司,还有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世界500强企业在该区域聚集由于涉外人员和涉外企业聚集于此,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独特而巨大的经济推动力,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明显领先于城市其他地区。CBD范畴扩大的趋势及对周边区域辐射的效应也给国门商圈发展增添了动力因子。
上述特殊性决定了这里的居住人群在生活起居、娱乐方式、消费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其他区域有本质的不同。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周边居住、消费及娱乐环境的 “国际化、高档化、集约化”。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本次项目设计、建设的方针和总目标。
本项目试图在首都再现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东京的六本木式的“资源共生、聚合增值”的地产开发模式,建设一个容服务式公寓、商业及酒店式公寓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标志性的都市综合体,充分发挥地缘和容积率的优势,通过差异化的定位在涉外区域打造一个兼备综合性、标志性的建筑群,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这是具有创新性和预见性的尝试,也是对地段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的必然结果。
二、项目的实现
1.科学、高效的总图布局(图2)
图2
建设用地由机场南侧路、小亮马桥路、麦子店西路以及亮马桥路围合而成的直角三角形区域。东起莱太花卉交易中心,南至第三使馆区保留地,西侧和北侧临朝阳区劳动局和即有住宅,总占地面积约18062㎡。
本项目主要包括酒店、公寓和商业等功能。总建筑面积108756㎡,容积率4.0,建筑高度80米。方案中,酒店部分共20100㎡,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22层高标准层平面为楔形的酒店;另一个是用地东侧3~6层的多层酒店。主要商业部分依托于酒店裙房西侧,位于场地北侧;公寓部分44700㎡,为板式住宅建筑,共分三个单元。
总体布局中公寓部分置于场地最南侧,沿南侧道路东、西一字排开1~3#公寓单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西北侧既有住宅的采光遮挡。其层数分别1#11层、2#24层、3#24层,高度分别为39米、80米。住宅采用板式建筑形式加上西高东低的建筑造型,同时满足了容积率与建筑品质的要求。
酒店部分位于用地东、北侧,包括3~6层的5-1#酒店及22层的5-2#酒店,其中,5-1#酒店南侧6层,北侧3层,其高度由南向北逐层递减,处于用地东侧。用地北侧为22层的5-2#酒店,高80米,与5-1#酒店成角度交叉布置。、
地块内的商业用房由5-1、2#酒店首、二层部分结合裙房构成。商业裙房大致呈三角形,主要界面与用地西侧路平行,构成繁华的商业外街,并在裙房内部采取增加内街的形式提高使用效率。
2.严谨的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严格遵循规划的整体性与景观性。避免穿越型的交通流线过多的降低居住的品质,院落内部在正常情况下避免车辆进入,业主和来访客人的车辆尽可能在小区入口处或外围进入地下车库或做临时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