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 2025-07-11 16:02:33
- 城市:北京
- 发布时间:2025-07-11
- 报告类型:政策分析
- 发布机构:易居研究院
2025年7月10日,北京发布《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此次政策明确,坚持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供给与需求两端促进、企业与场景共同支撑、国际和国内资源联动,强化改革畅通消费循环,着力统筹消费资源。北京此次提出了24条提振消费的政策内容,其中在第14条提及了住房消费的有关内容。本报告对消费政策和住房消费等进行分析。
一、24条提振消费政策梳理
此次一共提及24条消费政策,充分说明对消费支持的力度较大。从政策框架来看,主要包括:推动居民增收减负、优化服务消费体验、增强商品消费动能、延伸消费链条、打造多元融合空间、持续优化消费环境等6个维度。
其中,增收减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而在优化服务消费体验的表述中,我们注意到,今年二季度以来关于服务消费的提法明显增多,其成为目前消费提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增强商品消费动能,主要是从传统消费和大宗消费的角度进行的,其中提及了住房消费的内容。对于衍生消费链条的提法,主要是从新消费的角度提出的。而打造多元融合空间的提法,强调了场景、空间以及土地规划等角度的支持。最后则是关于营商环境的内容。
1、推动居民增收减负
此次在居民增收减负方面,主要是从四类居民角度落实了支持工作,包括劳动者、居民家庭、农民和老幼群体,充分说明对多类型的居民落实了支持政策。以第1条政策为例,就业优先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也说明抓消费的核心工作和首要工作就是要促进就业工作向好发展。
2、优化服务消费体验
“服务消费”是今年提及频率较多的词,也是大力提振消费的非常重要抓手。从这里可以看出,服务消费主要包括:文娱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教育培训消费、美丽健康消费和家政服务消费等。我们认为,近期如上海静安的“巨轮”建筑“路易号”热点、苏超体育赛事等,都体现了非常好的服务消费概念。反过来要求各地持续挖掘服务消费内涵,持续研究服务消费背后的潜力和市场。
3、增强商品消费动能
关于商品消费动能,此次提及国潮消费、首发消费、国际美食、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五大内容。总体上贯穿了“衣食住行”的范畴。此类消费既具有刚性的属性,也具有进一步升级的空间。住房消费列入其中一列,且此次政策出台后依然很受关注,也还是说明住房消费是居民消费中的重要一环。
4、延伸消费链条
在消费链条的衍生上,此次提及会展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银发消费等内容。此类消费既和传统文化消费有关,又具备了新质生产力的属性,体现了真正促进消费链条延伸的导向。
5、打造多元融合空间
关于多元融合空间的内容,其既和消费业态的更好释放有关,也体现了类似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导向。比如说此次明确,通过示范案例加强对建设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的指导。这对于各地土地有关部门也有较好的启示。
6、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营商环境的优化,包括了资金等层面的支持力度加大、诚信环境的建设、促进消费开放协同等内容。比如说此次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当前关于商业广场和文旅项目的REITs创新力度加大,具有非常好的支持作用,客观上也使得商业广场等资金状况持续改善,更好促进经营工作开展。
二、住房消费政策分析
此次北京政策明确,优化住房消费新供给。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促进作用,支持缴存人在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研究制定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带押过户”政策,并开展相关业务。鼓励提供房屋改造设计、定制化整装、智能化家居等产品和服务,推进室内全智能装配一体化和全屋智能物联。鼓励建设智慧社区,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从此类规定来看,北京住房消费政策覆盖了用地供应、公积金、房后服务、社区建设等内容,也即贯穿了从土地到房屋使用各个环节,充分说明住房消费的链条较长,也说明挖掘住房消费的潜力较大。另外要重点关注提振消费和住房消费的关系,既要从提振消费的总体框架下去理解住房消费工作,也要充分认识到住房消费对全行业消费工作的重要作用。
1、供地政策分析
政策明确,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此前北京相关政策文件就已提及此类内容(如北京2025年两会上就明确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便利,能极大缩短居民通勤时间,提升生活品质;就业密集地区则意味着大量工作机会集中,在此供地可让居民实现“职住平衡”,减少因长距离通勤产生的交通成本与时间浪费,有效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此类供地政策,对于今年下半年各地供地政策具有较好的启示。
同时,此次政策明确,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将该条款放入供地的政策框架内,具有几个重要思路。第一、说明要做好“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工作,就需要在用地方面建立更好的基础。第二、体现了通过优质供给来引导和创造需求的导向。第三、说明后续保障房的建设也会更加强调“职住平衡”的导向,或者说保障房的供地和建设也会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进行。比如说结合不同的保障对象和就业情况,可更加优化保障房的选址和建设标准,更好促进保障房的品质提升。当然除了此类用地工作外,后续在存量土地和存量房源盘活用于保障房的方面,也将持续加快节奏和提高效率。
2、公积金政策分析
此次政策表述最多的自然是公积金,也受到市场较多的关注。这也说明在提振住房消费工作方面,发挥好和利用好公积金政策非常关键。
此次政策明确,支持缴存人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同时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该表述在此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已经有所提及,这说明北京要开启“既提又贷”的政策内容。同时也说明在此前广州深圳推进公积金支付首付款的基础上,北京也要加入这个行列。公积金提取用于支付首付款,将降低购房门槛,减轻购房者前期资金压力,让更多有购房需求但资金暂时不足的人能够实现购房愿望,有效提振住房消费需求。
另外,关于公积金政策,此次明确提及带押过户的改革。研究制定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带押过户”政策属于较大的创新。为什么要带押过户?就是因为过去二手房领域存在抵押(因为办理了公积金贷款),所以导致二手房转手的流程非常繁琐,并使得交易周期变长。而住房消费需求的升级中,部分房东就是希望卖掉手上的二手房,然后去购置新房或更好的二手房。此次政策很显然,通过落实带押过户政策,使得二手房交易更为顺畅。也就是说,“带押过户”打破了传统二手房交易中卖方需先还清公积金贷款才能过户的繁琐流程,减少了交易环节和时间成本。其既降低了交易风险,也提高了二手房市场流通性。这对于更好促进二手房交易和换房交易等都有积极作用,也体现了增强购房领域循环机制的重要导向。北京政策对其他城市住房公积金部门也有较好的启示。
3、房后管理工作
此次提及了房后管理的模式,也就是鼓励提供房屋改造设计、定制化整装、智能化家居等产品和服务,推进室内全智能装配一体化和全屋智能物联。
此类操作首先满足了居民家庭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住房品质的提升,居民家庭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的传统的居住功能,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和智能化。房屋改造设计等工作可以根据业主的喜好、生活习惯和家庭结构,对房屋的布局、风格进行量身定制,打造出更优质和舒适的居住空间。尤其是通过引入智能化的家居产品,能够为居民家庭带来更加便捷、舒适和安全的居住体验。例如,智能家电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方便居民随时随地管理家中的电器设备。
此类工作也有助于促进其他领域消费的提振,也即通过推动产业升级的方式提振新的消费需求。最为直接的,即促进了装修、建材、家电等传统产业的需求提高。这样一方面带动了库存商品的加快去化,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此类领域产业模式的升级。后续也有望催生一批新兴的智能家居企业和创新型服务模式,更好助力房后消费工作。
4、社区建设工作
此次政策明确提出,鼓励建设智慧社区,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此类工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服务。通过“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的探索,将物业服务与生活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生活服务。除了传统的物业维修、保洁、安保等服务外,还可以引入社区电商、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居民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需求。例如,居民可以通过社区电商平台在线购买生活用品、生鲜食品等,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可以通过社区家政服务平台预约保洁、保姆等服务,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我们关注到近期一个消息,近日淘宝正式宣布在部分城市试点“淘宝闪送”服务,主打“小时达”甚至“半小时达”的即时配送,覆盖餐饮、生鲜、药品、日用品等多品类。说明其关注到了居民消费对零售商品快速送达的需求。通过此类服务的内嵌,真正优化了社区服务,也提高了居民家庭生活的品质。
- 11:23
- 09:49
- 09:45
- 09:41
- 09:15
- 09:05
- 09:03
- 08:39
- 08:31
- 08:29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1571.9点
- 0.13%
- -0.91%
日期 | 指数 | 环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