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要实事求是、顺势而为、因地制宜

黄炜炜 朱超飞2011-04-01 11:29:53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人物导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曾被总书记亲口赞誉“年轻有为”……尽管头带诸多的光环,但是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刘晓钟却始终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事实上,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寻常普通,坚持着他一视同仁、上下一致的待人准则。他博学多识,对建筑设计有着至深的挚爱,但始终恪守“实事求是、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第六设计所所长  刘晓钟
 
专家档案:

  刘晓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第六设计所所长,刘晓钟工作室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建设部住宅与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规划学会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人居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家成果:

   主要代表作有:北京恩济里小区、望京A4区、中国工运学院图书馆、望京A1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新校、北京颐源居小区、远洋山水、大连锦绣小区、厦门华鸿花园、北京华亭嘉园、福州水都。完成住宅设计几百万平方米,几十个大型社会的规划。在住宅设计和规划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研究成果。著有:《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密度》一书。参与完成编写的有《住宅设计50年》、《住宅设计质量通病》等书。完成北京市十五《住宅设计标准》、《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标准》的编写和《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及《中小户型标准建设》的课题研究。

#p#副标题#e#

  对待新技术需要冷静和客观

  中房网:作为建筑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您设计了不同时期的许多优秀的住宅项目,在您看来,我国住宅发展的阶段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晓钟:从1949建国以来到2009年,我们按“前三十年、后三十年”,两个大阶段来划分。从1949-1979年,计划经济体制;1980年后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种分法是“前面40年、后面20年”,因为从1979年到1989年,是一个过渡期,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计划经济,但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走向市场经济了。整体来看,前三十年的量还是很少,从住宅整个建设的体系来看,各方面的质量、要求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后面就突飞猛进、变化很大,大的阶段就是这样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但还只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需要经历从快速发展期到最后成熟期的过程。就建筑设计而言,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大家对市场的需求和产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仍有点摸不准方向,不知道如何去做,于是我们借鉴国外经验、自己创新或者是自己寻谋发展,或者是炒作各种概念,稍微显得有点盲目和草率。但是在初期阶段,不成熟也很正常,应该允许大家有不同的探索。

   在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建设量越来越大,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炒作的更厉害了,而且往里面增加了很多概念、技术、人文的东西。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其实炒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市场的促进。

   进入2000年左右,市场接近成熟阶段,对建筑技术细节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产品。在这个时候,市场趋向稳定,大家了解产品的本质,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进入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阶段。不仅产品越做越精,越做越完善,各种创新的产品如洋房、别墅等也相继出现,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了一个提高。

   中房网: 从您经历的历程以及您的研究来看,建筑设计的理念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刘晓钟:未来的趋势,我觉得仍然是产品的提升。目前是一个设计和产品比较成熟的阶段,很多东西还需要延续一段时间,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都需要改善和提升。

   比如现在国家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环保和低碳,从大方向而言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目前大家对这种技术没有研究透,技术和产品还没有很好的结合。这里面就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家对房地产炒作概念的时候,大家对这些环保、绿色的理念,实际上是在炒作,真正落实的东西还是有限的,所以这些杂的东西,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消化,从而真正的来提升住宅的品质质量。

   比如说太阳能,在建筑上应用太阳能到底可以节省多少能源、为什么现在普及率这么低,这些都与我们的体制、政策、管理办法及要求有密切关系。如果要求太阳能一家一户,它并不能给用户带来多大好处,因为现阶段我们的产品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太阳能的热效率不大,最终还得靠电来供热,那么这样就造成了浪费。另外还得考虑南北方的差异、低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差异。此外,之所以开发商不愿意统一去做,还因为牵涉到收费问题。如果希望让太阳能效率发挥最高,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国家来集中建太阳能站,集中给用户供热,这样不但用户用起来方便,而且也较一家一户节约成本。

   再比如说地源热泵,这个概念挺好,但关键是地下水温经常不够,达不到要求的温度,最后还得用电,这又造成浪费了。还有中水系统,现在技术都挺好,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小区入住率没有那么高,收不到那么多废水,无法完成预设的处理量,并造成处理完之后价格比自来水还高,更毋庸谈目前水处理完之后的水质指标问题。

   因此,我做设计的理念是,对于新技术、产品,一定是使用过的、已经被证明没有问题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在现阶段和未来,我们至少需要对新技术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而且,节能环保的技术产品,需要由政府统一去运作,而且管理要到位,这样的话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p#副标题#e#

   老年住宅 政府作用很关键

  中房网:现在中国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了,所以社会各界对老年住宅也很关注,您在这方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请您简单介绍下目前老年住宅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刘晓钟:从大的方面来看,老年人越来越多,对老年住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老年住宅到底是由政府、开发商还是个人来做,按照大体系的话,应该是政府来做。如果老年住宅没有引导好,将来还会出现问题,甚至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就像当初政府没有好好引导保障房、导致房价过高的情况。所以我建议老年住宅需要政府来管理引导,因为个人或者开发商能力很有限,做不了这个事情。

  前些年,我们在方庄、望京都做过老年公寓,最后都没有成功。从目前来看,很多人不敢做的主要原因就是租金的问题。在90年代初,在方庄老年公寓一个月租金至少需要达到两千多块才能维持成本,于是到最后就变为商品房卖了。同样,在望京老年公寓也没成功,最后做车库给卖了。因此,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老年住宅需要政策、经济、技术等各种因素都相对成熟的时候,才会很好地推动这件事情。就像精装修,十年前就被提出了,但是大家不认同,即使做了精装修也是费力不讨好。到了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装修的费劲,逐渐认同开发商对高档住房的装修。这样开发商可以卖高价格,客户也满意,技术也能支撑,从而市场就认可了。同样的道理,老年住宅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当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时候,才会发展起来。

 #p#副标题#e#

  做设计要实事求是

  中房网:您所有作品都很成功,这中间您最满意或者认为最有特色的作品是什么?

  刘晓钟: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做的恩济里小区,在那个历史环境中,无论从设计还是理念上都已经很先进,包括组团的出现、人车分流、还有小区路口的停车位的考虑。90年代后期,北京望京A4区,解决了大型社区高层住宅小区的停车问题、环境问题和人车分流等多项问题,做的也不错。在2009年,我们做了远洋万和城,一方面注重了生态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保证了业主生活的私密性,真正的以“人车分层”来实现“人车分流”,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在规划中,一直坚持做到住宅基本适宜居住的功能,如板楼、南北通透、日照阳光、环境好,这些在我们设计的小区里体现的淋淋尽致。

  还有一个项目,首开常春藤,这个项目在环保、可持续发展方面,做的很到位。因为这块土地原来是垃圾填埋厂,最初是烧砖取土的地方,后来开始填埋,最底下是生活垃圾,最上面又添了3米的建筑垃圾。我们在做这个设计时候,先想这些垃圾能不能利用,对环境的污染是什么样的,对人们心里作用和实际影响是什么。如果垃圾全部拉走,太多了,不太现实。我们做了很多勘探,画地下标高,那些是好土、坏土,那些能用,跟我们设计结合。对于那些挖出的坑,我们来盖停车场,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这就是因地制宜,他具有这个条件了,就可以做成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所以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顺势而为、因地制宜。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
{"code": 200, "msg": "u5df2u7ecfu4e0au4f20u8fc7uff0cu4e0du8981u91cdu590du53d1u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