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房“熬”成现房 广州楼市喜忧参半

市场吕颖雅 2025-09-15 09:11:10 来源:中房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

  今年夏天,广州市区某楼盘销售人员在朋友圈打出“现房特价”广告:臻席6套一口价房源,现楼实景,即买即入住。

  事实上,该项目已开售三年有余,除开盘时凭借市场高峰余温去化一批外,后续销售速度一直缓慢。如今从期房“熬”成现房,即便多轮降价,仍难言畅销。

  类似案例在广州楼市已不罕见。一个新的趋势正在浮现:克而瑞广佛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广州商品住宅可售库存1447万平方米,其中现房742万平方米,占比51.3%;期房705万平方米,占比48.7%。

  现房库存量首次超过期房。

  销售步伐放缓

  期房变成现房

  现房占比上升,最直接的原因是去化放缓。

  克而瑞广佛数据显示,广州一手住宅库存虽较此前高位已有所改善,但压力依然不小。截至8月末,全市可售库存面积1421万平方米(约11.9万套),去化周期21.1个月。在全市11个区域中,仅有荔湾、海珠两区的去化周期低于18个月。

  “正常情况下,楼盘从取得预售证到交房大约需要2至3年。”克而瑞广佛区域首席分析师肖文晓表示,但自2022年底起,广州一手住宅的去化周期基本维持在20个月以上,截至目前已超过两年半,去化不畅成为现房库存超过期房的首要原因。

  广州楼市“粮仓”增城便是典型代表。一名增城楼盘操盘手透露,他们项目的现房、准现房库存超过1000套,周边同类项目亦不在少数。“过去‘现楼’是卖点,现在几乎所有项目都在喊。虽然增城新增供应持续收缩,但刚需客普遍偏爱地铁盘,我们项目离地铁有一定距离,价格优势也不突出,去化表现一般。销售周期拉长后,期房自然变成现房销售,这也是无奈之举。”

  除销售承压外,市场需求变化、资金监管趋严同样推高现房库存。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称,购房者对期房的接受度在下降,更愿意选择“看得见、摸得着”的现房或准现房,以增强对交付的信心。为了提升竞争力,不少开发商也开始主动转向现房销售。与此同时,随着资金监管趋严,工程进度未达节点时无法提取资金,预售资金调配的难度加大,这也进一步推动房企将项目做成现房。

  肖文晓补充说,部分“出险”项目在完成“保交房”任务后,未售房源也集中释放至市场,抬升了现房库存占比。

  产品力最关键

  现房的增加,正在对二手房和一手期房市场同时施加压力。

  “近年来二手房活跃度高于新房,本质上是刚性需求占主导,而二手房的‘即买即住’优势明显。一手现房增多,必然分流部分二手房需求。”肖文晓表示。

  一位深耕天河区的房产中介经纪人说,天河不少项目以现房或准现房形式销售,今年部分急于入住的客户,在比较时直接排除次新房,转而关注一手现房。这也是部分天河“网红”次新盘价格出现明显下调的原因之一。

  不过,现房并不是就代表具备完全的优势。

  对部分购房者而言,现房“所见即所得”,交付无悬念,更有安全感;但也有人担心,那些“熬”成现房的项目往往设计滞后。

  肖文晓强调,最终决策仍取决于买家对“质价比”的判断。对于一手楼盘而言,期房变成现房并不必然意味着更好卖。除价格外,户型设计、装修标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等,都是购房者的重要考量。

  一位市区项目操盘手提到,近两年广州新盘在产品设计和配套上“内卷”加剧,户型迭代频繁,部分现房产品在理念和功能上已落后一到两代。再加上会所、车库、社区配套服务不断升级,这些都是存量现房难以比拟的。单纯因为“现房”标签而下单的购房者并不多见。

  此外,现房阶段往往会放大楼盘自身的短板。

  “‘所见即所得’的同时,也意味着缺点无处遁形。期房阶段尚有一定滤镜,而一旦进入现房,问题便会被一览无余。”上述操盘手表示,例如楼盘外立面、楼距、景观等,在现房阶段会被购房者直接感知,一些项目因此在竞争中落于下风。

 全面现房销售

  广州能否实现

  广州因为市场变化出现的现房增多情况,正是不少城市正在苦苦探索追求的现房销售目标。

  目前,为了现房销售,有的城市在土地出让环节规定现房销售,有的城市提高预售工程进度标准向现房过渡,也有的城市鼓励在“白名单”项目中择优推行现房销售试点。

  以广州出现的去化缓慢、期房变成现房情况,是否具备全面推行现房销售的条件,市场参与各方对此十分关注。

  “如果没有配套政策支持,比如降低开发贷利率、下调地价,现房销售很难全面推行。”李宇嘉表示,广州现房库存超过期房,为预售制改革提供了窗口期,但现房销售真正落地仍需循序渐进。

  在李宇嘉看来,从开发商角度,现房销售的资金压力极大。如今要求“自有资金拿地”,而预售可提前回款,维持资金较快周转;现房销售模式下,从开工到销售的周期,由原先的6个月到1年,延长至2至3年。也就是说,开发商需要等上2到3年,才能通过销售回款收回土地成本。投资回报周期被拉长,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开发商拿地积极性下降,地方土地财政也将承压。

  肖文晓判断,目前市场整体仍处于筑底修复期,房企拿地规模逐年递减,未来现房库存占比或将继续上升。在此背景下,可以结合“好房子”的要求,在库存大、现房多的区域,试点推出部分现房销售地块,引导市场预期。但同时需要综合考量房企开发成本的增加,适当下调现售地块起拍价,才能激发开发商的参与意愿。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