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范儿”暴雷再调查:沪两银行装修贷涉连环陷阱 千万预付款遭卷走

监督眼吴若凡 樊永锋 2025-07-03 10:36:12 来源:中房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

  “贷款交了30多万元,装修队连面都没见着,现在却要开始还月供。”上海的王刚满是无奈。

  自“住范儿”暴雷以来,像王刚这样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记者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走访,多方采访消费者、行业专家及相关部门,试图揭开这场家装行业信任危机背后的真相。

  从行业新星到暴雷,“住范儿”的坠落速度令人咋舌。其曾凭借互联网家装模式崭露头角,吸引众多消费者选择其装修服务。然而,光鲜的外表下,一场资金骗局早已埋下伏笔。“住范儿”推出的“装修贷”模式,看似帮助消费者解决装修资金问题,实则暗藏玄机。

  近日,几十名“住范儿”消费者联合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和北京监管局举报,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分行(以下简称中行浦东分行)和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以下简称工行上海分行)在家装分期业务中存在违规行为,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家装行业资金监管一直存在漏洞。”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院长张波指出,“装修贷资金直接进入企业账户,缺乏第三方监管,企业很容易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比如偿还债务、投资其他项目等,对于消费者来说风险极大。同时,金融机构与家装企业合作过程中,对业务合规性审查不严,也是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6月26日,中房报记者分别联络了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媒体对接人员,并同步发送采访提纲。截稿前,两家银行针对“产品包装”“资金挪用”等核心质疑,尚未给出明确回应。

  这场由“住范儿”暴雷引发的风波,不仅让众多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更暴露出家装行业在资金监管、运营合规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装修贷变信用卡分期

  据举报材料显示,银行将信用卡家装分期产品包装为装修贷款产品向客户营销,导致消费者基于对装修贷款产品的认知,接受了实为信用卡分期业务的服务。

  记者联系到参与举报的消费者代表李明,他表示:“当时办理贷款时,工作人员明确告知是装修贷,可后来仔细查看合同,才发现是信用卡分期,现在“住范儿”出问题,我们的钱也打了水漂。”

  据消费者们回忆,当时设计师称“住范儿”与银行联合推出金融产品,包括装修贷与装修分期,并强调通过装修贷可享受免息优惠。

  “我们始终认为自己办理的事装修贷而不是信用卡分期。”

  2025年3月,张华于“住范儿”上海线下门店签约期间,设计师以“银行合作免息贷款”为由,诱导其办理了超出装修合同金额的贷款业务。

  此后,张华签署了一张工行牡丹信用卡申请表。令他诧异的是,事后才被银行告知,自己办理不是专款专用的装修贷,而是信用卡分期业务。

  多位受害消费者表示,在签约环节,“住范儿”销售人员或银行客户经理并未指出该贷款实为信用卡分期产品,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接受的是装修贷款业务。

  以工商银行为例,“住范儿”在宣传材料中称联合工商银行提供“12期免息免手续费服务”。而中国银行方面,在“住范儿”展厅布置有“3年免息贷款”的易拉宝海报;客户经理在营销过程中也多次以“贷款”称呼进行误导,实则事后签订的均为信用卡分期协议。

  银行客户经理在与消费者的对话里均使用“你的贷款申请已经通过等类似字眼。

  此外,多名消费者反映,他们并没有正式签署过贷款合同,此后,他们曾多次向银行方面所要贷款合同,均被告知没有权限查看。

  “我们自己的贷款合同,竟然不能查看。”张华无奈的表示。

  据多名消费者还回忆,设计师引导其办理了超额贷款。张华表示:“我原本只想付 3.8万元首期款,最后被忽悠越贷越多,现在装修停在水电阶段,每个月要还3万元贷款。”

  类似经历在“住范儿”消费者中已成普遍现象。另一名消费者刘明的装修合同金额为18.5 万元,却被要求办理37万元贷款。“我们向设计师表示,不用贷这么多,对方承诺多贷的款项可以退还。”

  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地区涉及装修贷金额已达 1500 万余元,数百户家庭陷入“停工还贷”的双重困境。

  上海大沧海新闵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福元律师表示,此次此案例显示,某些银行利用广大消费者对金融系统的信任,使其在没有仔细审核文件的情况下签署不是其真实意思的法律文件。滥用消费者的信任,让消费者误以为是装修贷而签署了信用卡分期的文件。

  刘福元律师指出,某些银行机构的行为违反了《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刘福元律师提醒,若消费者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注意阅读合同条款、授权内容等,签约授权过程比较随意,容易被诱导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广大消费者在签文件的时候要仔细审慎。也请银行机构从维护自身信誉角度,如实介绍金融产品,不要消耗老百姓对他们的信任。

  贷前贷后管理混乱

  举报材料显示,银行存在实际放款金额与合同金额不一致的情况,部分消费者在未签字确认的情况下即被放款。同时还存在贷款额度审批依据涉嫌造假的情况。

  此后,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普遍遭遇信息不透明问题。部分消费者发现银行提供的装修工程合同与自持版本不一致,且客户签名涉嫌伪造。

  在合同签订后,银行未主动将材料返还客户,也未注明合同获取渠道,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举报材料还指出,银行在放款环节存在多处违规:装修合同签约方为“上海水木优品”,但资金却划入“北京水木优品上海分公司”账户,银行未作任何提示;还有部分消费者称,业务员隐瞒“分批放款”选项,且放款时间、金额均未通知客户。

  消费者们认为,银行在合作机构筛选、放款审核、资金追踪等环节均存在系统性失责。

  更有消费者指出,银行审批贷款额度时依据的软装合同系伪造,部分合同签名非本人签署。

  此外,在贷款过程中,银行不规范操作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风险。办理工行贷款的消费者反映,他们在办理贷款时,曾对装修平台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过担忧,但业务员以装修公司合作时间长、可分期放款等打消其顾虑。此后“住范儿”便出现了暴雷情况。

  记者调查中发现,一名消费者遭遇了银行疑似伪造贷款合同、违规放款等问题。

  上海消费者林敏发现,自己的贷款金额在放款后被篡改,且从未签署过纸质合同。据消费者林敏回忆,3月29日,他在上海“住范儿”线下体验店与银行贷款人员见面,在银行人员引导下拍摄了身份证、装修合同、房产证等材料,并于贷款群内完成19页电子申请表的面签,当时被告知贷款金额需审核后确认。次日,贷款金额几经变更,从最初沟通的13.5万元最终被银行单方面确定为17.5万元。

  “合同上手写的17.5万元是30日晚才确定的,签署时间却在31日,当天我根本没去线下面签,合同上只有签名像我的字迹,很可能是挪用了此前家装合同的签字。”林敏向记者展示合同复印件时表示,这疑似涉嫌合同造假和程序欺诈。

  此后,银行在未通知林敏到场的情况下,直接完成了放贷,并将17.5万元款项全部划给“住范儿”的银行账户。

  5月28日,“住范儿”暴雷后,在林敏的主动索要下,银行才提供了贷款合同黑白复印件,这份标注签署日期为3月31日的11页合同,林敏本人从未见过也未曾签署。

  对此,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向记者表示,如果确实存在伪造签名等问题,建议消费者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并可向金融监管局据实反映情况。同时,建议银行部门也尽快启动内部监督机制。

  消费者表示,工商银行未落实贷后资金用途监管。截至目前,几十户消费者的装修工程陷入停滞。

  风控体系被指失效

  在贷后阶段,两家银行对于风险监控同样形同虚设。消费者指出,面对“住范儿”电商团购业务板块的退款挤兑风险和现金流断裂风险,两大银行均未能及时识别并采取措施中止合作。

  “银行把信用卡分期包装成贷款,又放任“住范儿”挪用资金,最后让我们背征信黑锅。”

  消费者告诉记者,据“住范儿”CEO刘羡然在公众说明会上的表述,由于电商团购业务板块发生退款挤兑,公司资金链紧张,将银行放款的装修工程分期资金挪用至员工工资发放、展厅店面租金等其他资金循环中。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家装分期家庭的装修工程陷入停工,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消费者们认为,两大银行均未严格落实贷后资金用途管理。

  “我们不是不还钱,而是被银行与“住范儿”误导了,权益严重受损。”消费者们一致要求两家银行中止还款义务、撤除征信记录,并呼吁监管部门彻查违规事实。

  业内人士指出,此事件暴露出银行在场景金融业务中对合作机构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疏漏,或成为监管部门规范装修贷市场的典型案例。

  目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和北京监管局已收到投诉材料,事件进展有待进一步调查。

  近日,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部分消费者与两家银行进行了初步的谈判。据消费者透露,两家银行均给出了延后半年还款的方案。一名消费者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是装修是否要继续的问题,银行只给了我们半年的缓冲期。接下来什么情况还不清楚。本报记者将持续追踪事态的进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刚、李明、刘明、张华、李梅、林敏均为化名)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

1571.9

  • 0.13%
  • -0.91%
日期指数环比同比
2023.011569.9-0.97%-0.14%
2022.121572.1-0.92%-0.11%
2022.111573.9-0.12%-1.08%
2022.101575.8-0.20%-1.01%
2022.091579.0-0.02%-0.87%
2022.081579.3-0.04%-0.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