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丨全国产业园区“零租金”运动升级

市场 2025-09-08 10:26:12 来源:丁祖昱评楼市

扫描二维码分享

  从深圳到上海,从成都到杭州,一场轰轰烈烈的"免租大战"正在全国产业园区上演。当上海在今年第二季度抛出"3年零租金+2年减半"的重磅政策时,标志着这场始于南方的政策创新已演变为全国性的产业竞争新范式。

  然而,零租金真的是企业眼中的"免费午餐"吗?当我们深入分析这股浪潮背后的数据与案例,会发现一个更复杂的真相:免费的空间背后,往往藏着更高的隐性成本与更深层的园区博弈。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揭示了这场运动的现实背景:上海园区空置率已连续12个季度上行,今年第二季度达29.2%;深圳南山、成都天府新区等核心区域,部分园区空置率甚至突破30%乃至60%。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零租金政策的出台似乎顺理成章,却又引人深思。

  这场全国性的零租金运动中,不同城市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政策方案。

  深入分析各地政策,我们发现零租金并非简单的"免单",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产业筛选与培育机制,具有三大鲜明共性:

  (1)国资主导是标配。所有执行"0租金"的园区运营主体100%为国资或区属国企、政府平台公司。例如广州黄埔的科学城集团、深圳的深投控等国资平台,不仅提供免费空间,旗下更有规模庞大的创投基金群。这些企业大多不要求单项目盈利,而是考虑整体综合收益,具备成本分摊能力。这解释了为何民营园区很难参与这场"免租大战",民营开发的产业园由于逐利属性和资金成本约束,少有主动提出全面免租,更多是配合政府对特定项目点对点洽谈优惠。

  (2)产业导向高度集中。各地零租金政策几乎清一色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都各区县精准定位微流控芯片、氢能、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广州黄埔区要求符合"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智能网联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AI等产业展开招商;苏州高铁新城瞄准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方向,已拿出10万㎡为年轻创客团队提供最高200㎡的“零租金”空间;北京海淀区则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四大AI领域。

  (3)企业门槛暗藏玄机。零租金并非来者不拒,而是设置了高标准的资质门槛:一是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等行业资质;二是地方认定的重点项目、通过数字化遴选的优质企业;三是拥有高端人才团队、核心专利的潜力科创企业。能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其实大多具备租金支付能力,这些企业需要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免费空间”,而是“能降低综合成本的生态”。

  零租金政策的蔓延引发了激烈争议,支持者与批评者各执一词。

  举个例子,深圳某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实验室里,一家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因“零租金”节省的千万元成本,正转化为mRNA疫苗研发的关键设备投入;而湾区另一个三线城市的某产业园的招商中心,工作人员面对“70%出租率却仅30%投产率”的报表一筹莫展——大量免租空间签了协议,企业却迟迟不入驻。同样是空间让利,为何有的园区能借零租金撬动百亿产业估值,有的却陷入“免租=亏本+浪费”的困局?

  答案藏在两组被忽视的细节里:深圳园区在免租同时,用国资基金跟投企业获得5%股权,这里的零租金,形成了“空间让利→企业成长→收益反哺生态→再吸引企业”的闭环。而很多其他城市园区的免租协议里,既没约定企业投产时限,也没配套任何产业服务。这类政策只解决“短期成本”,没触及“长期成长”,园区自然陷入“免租就亏、不免租就空”的循环。

  因此,零租金表面是价格竞争,实则是城市和园区间综合资源的较量。它考验的是园区的资源整合能力、产业培育耐心和生态构建水平。某企业创始人说:“我们愿意留在这,不是因为免租,而是园区每条路都能当测试场,还提供60%算力补贴”——园区用免租省下的企业成本,转化为“场景+技术”支持,反而让企业更愿意长期停留。零租金不是“无收益”,而是“收益滞后化、多元化”。园区的收益来源早已超越“租金”:股权分红、服务收费、资产增值等正是支撑生态服务的资金基础。

  但目前关于零租金的政策争议,一方面来自对于无法跟进零租金政策的民营园区,比如深圳南山区民营园区空置率从15%上升至28%,生存空间正被严重挤压,部分中小民营园区因无法提供零租金优惠,近一年来招商入驻率不足,同时还面临优质企业的流失。国资园区能靠财政补贴和股权收益扛住零租,民营园区却只能靠租金生存,这种“不公平竞争”确实可能扭曲市场。

  另一方面,有人质疑没有租金收入又拿什么钱做好园区服务。零租金的本质,不是“免费送空间”,而是“用空间换产业未来”,但这个“交换”能否成立,取决于园区能否解决“无租金收益,仍能搭建优质生态”的核心命题。因此对企业而言,零租金的"收益"显而易见,但是否存在更多的隐性成本。比如因为业绩压力,企业需承接政府场景任务或达成产值目标,否则可能失去优惠;再比如合规成本,为满足资质要求需投入资源完善条件。这样算下来,企业的综合成本和运营效率并没有得到很好改善。

  企业选择零租金园区要关注“隐性价值清单”,做好"三问":是否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产业配套能否真正降低综合成本?政策连续性是否有保障?避免陷入"为免租而搬迁"的短期思维。

  当越来越多城市的园区加入零租金阵营,租金优惠的边际效益必然递减。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谁的租金更便宜"转向"谁的生态更优质"。

  零租金的本质,是城市在用空间资源购买"产业期权"。当公平竞争条例之后传统税返政策受限时,地方政府亟需新的招商工具,而零租金恰好契合了国家倡导国企担当"耐心资本"的导向。这种"期权投资"有三种可能结局:一是培育成功,企业成长反哺地方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培育失败,免租成本成为沉没成本,加剧财政压力;三是短期引流但长期流失,如成都某园区在政策到期后以67%的企业选择搬离而收场。

  因此,园区更应该摆脱"租金依赖症",转向打造"能赚钱的生态"。比如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精准支持;构建产业协同网络,促进上下游企业对接合作;创新金融支持手段,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等。零租金应是产业生态建设的"敲门砖"而非"终点站"。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有完善的产业链条?是否有充足的人才供给?是否有包容的创新文化?是否有高效的政务服务?
零租金运动升级背后,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与园区竞争的新态势。它既非纯粹的"内卷",也非完美的"良策",而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对企业来说,零租金可以是"起点"但不应是"终点",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否借助这个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园区而言,零租金可以是"诱饵"但不应是"主食",持久的竞争力源于构建让企业持续盈利的产业生态。

  当政策红利退去,唯有那些能将空间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的园区,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笑到最后。因为最终决定产业走向的,从来不是免费的空间,而是空间里能生长出什么未来。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

1571.9

  • 0.13%
  • -0.91%
日期指数环比同比
2023.011569.9-0.97%-0.14%
2022.121572.1-0.92%-0.11%
2022.111573.9-0.12%-1.08%
2022.101575.8-0.20%-1.01%
2022.091579.0-0.02%-0.87%
2022.081579.3-0.04%-0.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