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防堵违规信贷资金需觅治本之策

观点 2021-03-22 13:10:15 来源:中房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

  自去年年底以来,部分购房者利用经营贷、消费贷等违规信贷资金炒房的消息不绝于耳,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银保监局纷纷要求辖内银行开展自查。上周各地的排查结果出来了。

  据广东银保监局和央行广州分行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16日,广东辖内(不含深圳)银行机构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2.77亿元、920户,仅广州就有1.47亿元、305户。

  深圳通报的排查结果显示,自2020年4月以来,监管共对辖内中资商业银行15.4万笔、1771.73亿元经营贷,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21笔、5180万元涉嫌违规贷款,已提前收回,处罚违规机构4家,处罚问责违规责任人14人次,处罚金额合计575万元。

  上海地区的135家商业银行则对去年6月份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全面自查,排查出部分消费贷、经营贷资金流入楼市、首付款来源核实不审慎等问题。

  北京辖内的部分商业银行则遵照《个人贷款提前到期告知函》对违规流向楼市的信贷资金进行回收。

  应该说,这一轮排查是动真格的了。各大一线城市已经做出表率,下一步更多的热点城市将会跟进。严查之下,到底有多少违规信贷资金流入楼市不得而知,仅暴露出来的问题已让人触目惊心。

  以首当其冲的经营贷为例,很能说明问题。经营贷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借款人可以通过房产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去年疫情冲击之下,部分城市甚至对此进行了贴息,导致经营贷利率远低于房贷利率。

  本是惠及广大中小企业的善政,大肆流入楼市,通过“过桥融资——全款买房——套取经营贷——还掉过桥融资”的运作,把房产增值部分套出来,循环往复,放大了杠杆,成为房价推波助澜的手段。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住户贷款余额63.19万亿元,占GDP比值高达62%。其中经营性贷款余额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远高超房贷增速。

  在楼市调控层层加码的当下,经营贷、消费贷成了某些炒房客的暗度陈仓之计,更成为某些热点城市房价暴涨的重要助推因素。一个侧面的佐证是,由于经营贷适合投资购房且基本集中在改善和高端住房,所以这一轮楼市火热明显从中高端市场开始。

  此外,违规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楼市,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很多领域内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的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可能就难以获得相应的支持其发展、甚至是生存的信贷资金,形成“挤出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违规流入楼市的信贷资金,实际上已经突破了防风险设置。更重要的是这类做法造成 “房住不炒”的顶层架构被变相削弱。显然这不是监管层所能容忍的。

  故而这一轮对违规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的整顿态度决绝,打压力度前所未有,排查效果彰显。一言以蔽之,得益于中央的决心和当地政策的执行力度,还有银行系统的全力配合等。比如银行对已发放的违规贷款筛选和追查方式、力度等都会对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典型的是深圳的排查结果与去年4月通报的“未发现经营贷流入楼市”的定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毋庸讳言,类似这种运动式的整顿并不能达到长治久安。如果只是现阶段审查变严格了,风口一过很容易复苏。我们需要反思成因和寻找治本之策。比如,信贷资金违规入楼市,一直是强监管的“打击目标”,时至今日,仍不乏乱象,其中之一跟个别银行的消极对待有关。

  不乏银行从业者认为,涉房贷款属于优质信贷资产,只要贷款人按时足额还款,对于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甚至是拓展个人综合金融业务都是有利的。扭转类似想法是下一步必须解决的症结所在。

  再者,如何有效保持政策定力和发挥银行把好放贷关的主观能动性,依然需要在实践中去求索。

  信贷是楼市的七寸。只要按住信贷,封堵各路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通道,炒房就会失去最根本的资金支持。期待后续楼市的信贷资金真正“尽责归位”,让楼市走上理性健康的道路。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2023-10-23 更多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

1571.9

  • 0.13%
  • -0.91%
日期指数环比同比
2023.011569.9-0.97%-0.14%
2022.121572.1-0.92%-0.11%
2022.111573.9-0.12%-1.08%
2022.101575.8-0.20%-1.01%
2022.091579.0-0.02%-0.87%
2022.081579.3-0.04%-0.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