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强:房地产行业需求端仍比较强劲

观点 2021-05-27 13:35:56 来源:中房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

  中房网讯 5月27日,由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主办的“2021中国房地产及物业上市公司测评成果发布会”在深圳举行。备受关注的"2021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榜"、"2021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单项榜"等系列测评成果揭晓。

1

  会上,奥陆资本总裁及首席投资官蔡金强表示,今年1-4月,市场销售良好,商品房销售金额增加68%,销售面积增加48%,但这个是有问题的,去年一季度由于疫情,这个数是不错,但也没有想象中好得那么夸张。如果跟2019年相比,相对2019年的复合增长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复合增长8.4%,房地产销售金额复合增长17%,这是很值得欣慰的,需求端现在比较好,所以现在房地产的需求端还是强的。

  以下为文字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谢谢易居周董事长跟丁总的邀请,今天非常荣幸来这里跟大家交流,这也是我第四、五次参加易居峰会了。大家看我的题目,可以看到我是比较悲观的。本次演讲题目是《黎明前的黑暗》。从2016年底“房住不炒”提出以来,本来整个行业受益于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以及各方面规模扩大的好处,可是整个局面在去年8月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接踵而来的,事实上有“三个紧箍咒”(去年8月的三条红线、今年1月的房地产贷款总额管理,以及今年2月、3月的土地供应两集中),这“三个紧箍咒”对房地产进行了新一轮的牵制,我们认为整个行业的剧变是肯定会进行的。

  今年除了土地供应量集中,我们做了一个判断,最近从各种情况来说,行业剧变在激烈进行中,尤其是过去几个星期,大概有十几个城市在土地供应两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第一次的土地集中供应拍卖,从而引起对整个房地产行业利润大幅下滑,这个情况是比较肯定的。现在行业的剧变在进行中,但我觉得未来一年,是行业最黑暗的时刻,整个行业大概要到明年下半年的三四季度,在“三个紧箍咒”的合力下,整个行业会大量出清,尤其是中小的,或者是没有上市的企业,会看到很大数量的出清。明年的三四季度以后,整个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也可能是盛世年华。

  “三条红线”,大家比较清楚了,我不详细说了,大概有四个档,现在已经从去年十来家公司的管控,变成了三十家公司的管控,这是非常严格、具有穿透性、无所遁形的监控,大家对“三条红线”的达标非常认真,从去年底的业绩来看,大概有七八家公司已经成功从之前的黄档变成了绿档,像保龙、龙光、越秀、世茂,大家对此是一等一认证的,哪怕行业里杠杆率、负债率,各种财务杠杆最厉害的几家公司,比如融创,现在已经成功进入到绿档,今天融创在开股东年会,他们未来一两年,会从黄档进入绿档。哪怕是恒大和绿地,也制定提升至黄档计划,富力以出售作为主要方法,恒大以不停分拆以及在资本市场融资作为主要依归,所以这“三条红线”,是极为严肃的东西,令整个行业去金融化,整个行业开始从以前的杠杆红利,进入到管理红利。在“三条红线”的情况下,整个行业很难,甚至可以说是再无弯道超车的情况,整个行业头部的企业会进一步头部化,大则更大,中小企业很难弯道超车。这是去年8月中的政策,非常严格,今年进一步扩容。

  今年1月,进行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管控》,刚才说的“三条红线”主要针对的是房地产公司,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的管理,针对的主要是银行及其他放贷金融机构,也就是钱的供应方,刚刚讲的,限制的是需求方。供应方的管理,总体纲领也很简单,存量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必须控制在四成之内,按揭占总贷款比例,必须控制在32.5%之内,具体来说又分大型/中型/小型。总体来说,整个银行现在还算符合要求,可是中间具体的大型银行,像建行、邮储银行,以及比较多的中型银行,事实上都超过了这个规定。我们甚至觉得,其他符合规定的银行,为了表示政治正确(当然我们也赞成,觉得这是好事),在姿态上会对各种各样房地产相关贷款进行紧箍。

  第三个紧箍咒,我们觉得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跟刚才说的“三条红线”(相比),影响力一样大的是土地供应“两集中”,最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政府,大原则是想房价稳定的同时稳定土地价格,从而形成稳预期的总体目标。也就是说,在“房住不炒”的情况下,实现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情况。2月到3月我们看到,地产公司拿地比较少,土地供应“两集中”最主要是在大型的22个城市第一次作为试点,一年供应三次,等会儿我会详细讲讲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土地供应“两集中”的初衷,是想让土地价格稳下来。但当时我们的判断,首先这会令地价进一步上涨,从而令很多地产公司拿地的利润率接近为零,甚至出现亏损,对中小型的地产公司造成利润率的重创,从明年下半年开始,咱们会看到地价会非常下降,所以是先有出清情况的。

  现在市场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年1-4月,市场销售良好,商品房销售金额增加68%,销售面积增加48%,可是我必须要讲,这个是有问题的,去年一季度由于疫情,这个数是不错,但也没有想象中好得那么夸张。如果跟2019年相比,相对2019年的复合增长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复合增长8.4%,房地产销售金额复合增长17%,这是很值得欣慰的,需求端现在比较好,所以现在房地产的需求端还是强的,我个人觉得投资性需求还是主要因素。我们做了一个分析,把全国的区域分成四个,大家可以看到,大湾区跟长三角,这两个地区贡献的销售面积虽然不是特别多,大概四分之一,但销售金额贡献了四五成左右。关键还是这两个区域,因为大家手头上的钱,或者说居民存款比较高位,由此驱动了这个需求。

  今年1-4月销售比较好的情况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全民防疫,在疫情的情况下远胜于西方的全民免疫,中国的经济复苏比较好,各方面都相对比较稳妥,所以热钱也在比较强地流入到国内。最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升到6.4,人民币在升值,相反美元指数在跌,钱还在陆续流入国内。加上疫情下,国人无法外出,都促进了房地产销售比较强劲的情况。我们初步判断,整个大疫情2023年才能基本解决,现在全球以印度、巴西为主导,正在进行第二轮大疫情的爆发,可能到了今年年底,虽然说欧美已经打了疫苗,但可能又会传回欧美,因为它已经变种了,所以明年才能同步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疫情控制下来,所以整个疫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这方面虽然对全球来说是不幸,对中国未必是不幸,可能是有幸。在全民防疫的情况下,某种角度上对中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来说不完全是坏处,销售端比较强。

  流动性,还是很强。去年全球其他主要地方的楼市都非常强,世界上主要城市房价涨了一成多。像韩国首尔、(中国)台湾的台北,甚至像国内一些去年有疫情情况的城市,今年房价也是节节高的。社融方面,去年是13%,今年大概是11.7%,4月30日政治局会议上,政府对一季度GDP的增长不是特别满意,二季度社融增速稍微好一点,没有想象中那么差。M2全年下来,应该也有8%以上的增长,整个流动性还是很强的。整个需求对房地产行业比较有幸,还是比较强的,所以房地产的商品房,每年销售一手房大概是17万亿,住宅在15万亿,这两个数基本还是框得住的。虽然在其他方面,比如利润率,有一些担心,但需求还是框得住的。

  重点说一下,土地供应“两集中”,第一轮的土地供地情况,大概十几个城市完成了首次的集中供应。坦白说,是有点火爆的,咱们看具体城市的出让楼面价,除了广州市同比微跌4%以外,其他城市基本都是涨的,而且很多都是双位数的(增长),北京是12%,杭州是6%,长春是14%,最夸张的是重庆,数据是119%。在土地供应“两集中”,第一次集中供地,在这四个城市呈现的情况——地价仍然在涨。呼应我刚才说的,现在不去说需求的问题,现在是利润率的问题。在土地供应两集中之后,咱们也可以在公开贴文上见到杭州滨江董事长的讲话:成本控制得当、执行得当、各种方面都妥当的情况下,拿地净利润率在1%-2%,大家可想而知背后的悲催,以及利润率的情况。今年首批集中供地的土地,从我们粗浅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的。

  广州、无锡的溢价率,都是上涨的。北京、沈阳的土地溢价率下降,但北京土地溢价表面上低(的原因),是因为设置了很多拍卖价格促限,转成竞争配限阶段,北京是63%,杭州72%,无锡92%,都是因为转竞配限的情况,在这一批里,除了广州以外,所有城市的地价都是节节高,不是只涨一点点的。

  这次的土地供应“两集中”之后,我个人对地产公司的利润率有非常大的担心。各城市成交项目隐含毛利率,根据地产公司及公开资料(来看),我个人觉得做不到这些数。我个人觉得,这些项目的毛利只有10%出头,净利润率应该是接近没有的。从杭州滨江董事长的贴文(讲话)中,大家可见其中悲催。随着这次大通胀和商品价格的狂飙,建安成本也会相对大幅飙升,比如每平米涨两三百块,应该不是特别难的事情。这又进一步阐释了利润率(接近没有的情况)。

  对房地产公司来说,整个利润率是非常大的压力。对已上市的地产公司来说,去年的毛利率从30%跌到了25%,我们觉得2021年和2022年,会进一步下降到两成,我觉得甚至会更低。比如今年一季度,万科的毛利是19.3%,我觉得净利会慢慢降到只有6%-7%,如果把财务成本转出来,严格来讲没什么钱赚,我们觉得:土地供应“两集中”会令利润率加速,令行业出清加速。所以未来这一年出头,我们觉得大概是行业的至暗时刻。

  土地供应“两集中”的情况下,短期内非常利空,中长期事实上是好的,因为它会加速出清。在今年二季度到明年三季度,中小地产公司会被挟持硬抢地,地价会继续涨。龙头地产公司,在第一轮里还是比较克制的,在第一轮的供地里,来自前五十大地产公司参与的地块大概只有四成,其他都是中小地产公司的,所以地产公司被迫挟持抢地是不好的,到明年来讲大量中小开发商要不无货可卖,规模继续萎缩,要不就是利润率严重首创。大公司和龙头地产企业,只要能顶住这一轮的压力,后续也会有盛世年华的。

  今年,高息债在海外美元债出事的情况不少,现在美元债占地产公司大概三成七的总有息贷款,这方面也比较麻烦。

  2020年的业绩,我简单讲几句。去年地产公司的核心利润率增长只有3%,跟大家的预期相差很大,大家原来觉得只有10%,可是这个利润率的下滑,在2021年和2022年的结转上还会进一步体现。我们觉得,整个房地产公司在利润方面,我们甚至觉得2021年和2022年是跌的。也就是说,2022年的利润涨3%,2021年跟2022年应该是负数,到2023年整个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同比才会转正。这就是我们对行业未来12个月的情况很担心的原因。

  2021年,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销售还是不错的,今年的目标是11%,前四个月的增长是很强的。这就是我们的核心判断,2021年跟2022年的利润是下降的,因为受制于利润率的大幅下滑,房地产股票的市值不太好表现。刚才上一个环节,也有一位女士讲了市值管理,实际上最痛的点就在这儿,利润率跟整个盈利增速,是比较差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有什么招?

  对于中大型地产公司(来说),不应该这一两年继续拼规模,规模初步维稳就可以。反而,应该把房地产公司作为一个平台,把能拆出来的、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这些单位都拆出来,已经有物管这么成功的案例,事实上现在很多地产公司的物管公司,跟他们(规模)已经差不多了,下一步应该把代建、商业等等,各种各样能拆出来的都要拆出来,这是房地产中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绝佳时刻。我也要在会上给大家提个醒,现在红筹股在香港上市,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有传闻,国内证监会可能会收紧(这方面),所以这事实上是很重要的窗口期,让这些中大型企业把他们比较有趣的、房地产周边产业链的不同业态给分拆出来。除了物管以外,大家可以看到,绿城管理的代建也是很受欢迎的,甚至这两三天的中原建业的代建公司也是比较不错的,有几条线,物管、代建、商业,以及其他相关的,实际上能拆的东西,都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像恒大,虽然这家公司的负债比较多,可是他们这一年通过资本市场也融了小一千亿的资金,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大的地产公司来说,原则上应该把销售稳下来,而不是拼规模。对于土地供应“两集中”的土地,适当参与,加快分拆,利用资本市场,壮大自己的资本,这是对中大型地产公司的建议;对于偏小的地产公司,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允许的话,应该减少近期土地供应“两集中”硬抢地,相反,应该把手头上的物管或其他的,卖给这些中大型的地产公司。虽然说现在香港跟国内的物管公司有五六十家了,加上准备上(市)的,可能有六七十家,可是最后能变成头部企业的物管公司,只有十家左右,其他的会慢慢被市场忽略。这种情况下,也会失去它的真实意义。反而在现在“有价有市”的时刻,而且龙头公司又有钱的情况下,可以结合起来。小的地产公司把自己的物管公司,跟大的地产公司的物管公司结合起来,反而能在市场上卖出更好的价格。如果是小的物管公司上市的PE,可能只有十倍左右,但大公司可以达到三四十倍,这中间有很大的分别,而不是硬拆出来,这个意义不大。对于比较小的地产公司来说,把这块腾出来,达成双赢,壮大自己的资本,这是更好的时刻。我们觉得这时候如果有新一期的土地供应“两集中”,地价继续上涨,我们觉得这个出清会更快。

  做一个总结。我觉得现在是整个行业在见到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各个大型、中型、小型企业更应该合作,互相扶持。

原创 宏观 政策 市场 公司 土地 观点 金融 海外 产业链
2023-10-23 更多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288指数

(2023-02)

1571.9

  • 0.13%
  • -0.91%
日期指数环比同比
2023.011569.9-0.97%-0.14%
2022.121572.1-0.92%-0.11%
2022.111573.9-0.12%-1.08%
2022.101575.8-0.20%-1.01%
2022.091579.0-0.02%-0.87%
2022.081579.3-0.04%-0.62%
返回顶部